1.晴滩八景诗扶沟八景诗 邢长顺 程台霁雪忆大程,汉井溢泉留汉风。 颍谷朝霞思纯孝,雕亭秋水觅圣踪。 桐丘宿雾隐玄豹,嵩麓晴云漫扶城。 双洎夜月仙槎远,翠屏春晓见黛峰。 以上八句诗,每句前四字,即程台霁雪、汉井溢泉、颍谷朝霞、雕亭秋水、桐丘宿雾、嵩麓晴云、双洎夜月和翠屏春晓,为河南省扶沟县古代八景之名。 与之相对的八景诗如下: 其一 程台霁雪 (清)王光第 艳说程门雪,今朝踏雪来。 人如行玉宇,地本胜金台。 瑞日祥云度,披天拨雾才。 苍茫怀古意,夕阳满青苔。 程台霁雪 (清)吕阳桐 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 至今雪霁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 【说明】程台,又名扶台,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任扶沟县令时的读书地方,位于县城书院街北大程书院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阳人,神宗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与弟程颐俱为理学奠基人,故又称“大程”。熙宁八年(1075)知扶沟县事,“为治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创办大程书院,“择邑之弟子秀者教之。” 程台高数仞,古松环绕,上筑庭堂,因程颢接人待物满面春风,故称春风庭。每当瑞雪纷扬之际,程台巍峨于银色苍穹之中,玉装素裹,缥渺依稀,巍峨壮观。 县人将其列为八景之首。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台高数仞,古松环绕,雨雪初霁,有琼楼玉宇之观。 座上风暖,门外雪深,伊人何在,盖不胜其神往云。” 其二 嵩麓晴云 (清)温玉如 迢遥嵩麓傍城东,天着名山第一峰。 云影晓岚堆翡翠,晴点叠嶂出芙蓉。 洎堤水带垂杨柳,颍谷朝霞夕照红。 星月犹来照玉宇,未知何处是崆峒。 【说明】又名“艮岳晴云”,旧日扶沟县城东门北侧有一道岗阜,俗称“艮岳”,上有东岳庙和碧霞元君庙,周围古松虬柏掩映,前有翠屏山拱卫,后有双洎河回绕,佳气葱郁,古色斑斓。 因此岗阜为中岳嵩山之余脉,故易名“嵩麓晴云”。为扶沟古代八景之一。 是人们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每当晨昏,岗阜上下云绕雾漫,古庙古松飘渺依稀,宛若仙山琼阁;晴日登临其上,前瞻长岗逶迤,古色斑斓;左顾阡陌纵横,桑麻无边;右望三街六市,红尘熙攘;后观洎水东去,帆樯点点。 其三 翠屏春晓 (清)温玉如 翠屏钟毓几多年,旭日春风散晓烟。 城外野花开的的,枝头好鸟语绵绵。 沿堤新柳通梁苑,铺地长岗逼楚天。 东望魁阁分照处,掩映何疑玉山连。 【说明】翠屏春晓在扶沟县城东南隅学宫前,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岗阜北端,由此逶迤南去四十余里,左带贾鲁河,右襟扶沟城,绿树掩映,云树浮空,远望似屏,因名“翠屏山”。为扶沟古代八景之一。 春和景明之际,人们登山纵目,只见长岗沟壑纵横,古色斑斓;山上杨柳吐碧,桃杏绽蕾,莺燕穿飞,为人们踏青游春之佳处。宋人程颢在此游春后有《郊行即事》诗赞曰:“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其四 洎水夜月 (清)吕阳桐 清溪双带月华流,云敛山城雨乍收。 渔火两三长笛里,不知何处是瓜洲。 洎水夜月 (清)董丰垣 一鉴空明处,平波受月多。 低飞鹊欲渡,还怕是银河。 洎水夜月 (清)赵如桓 天开双洎绕扶门,夜月溶溶似有魂。 人在琼瑶浮画舸,客吹箫管过茅村。 霜飞鸿雁初无影,珠落蛟龙敢浪吞。 我自清风生两腋,仙槎此际与谁论。 【说明】流经扶沟县境的双洎河,为上古溱水、洧水之合流,《诗经·溱洧篇》就生动地描写了古代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洧水岸边踏青游春,互赠兰花表达爱情的场面。洧水在扶沟县城东二里处与惠民河(今名贾鲁河)交汇处,一河清辙见底,清波粼粼,游鱼可见;一河波涛如练,浮光耀金;更有杨柳夹岸,蓼花簇矶,孤帆远影,渔人网集,渔歌互答。 沿河而行,可见鱼跃树梢,鸟飞水底之胜。尤当月白风清之夜,人立瓜洲,可见两处沉璧,一河繁星,浮光跃金,交相辉映,形成了扶沟古八景之一的“洎水夜月。” 旧志称:“洎水急流而浊,东将汇于惠民河,其流渐清。每值云敛天末,皎月流光,有凌波倒影之胜,殊可观也。” 其五 桐丘宿雾 (明)刘泽深 冈峦伏耸势绵连,征辔因之指绝巅。 两岸晴铺千界晓,双河曲抱九亭玄。 高丘浮井从残迹,虚阁凌空抹黛烟。 老去红尘非久约,归来好结紫山缘。 桐丘宿雾 (清)沈荃 邑外古桐丘,瞳胧雾未收。 行人才觅路,襟袖白云流。 桐丘宿雾 (清)赵如桓 郑人御楚想当年,何处孤城带晓烟。 一片迷离屯汉井,数传烽火乱周天。 南山文豹堪归隐,涿鹿蚩尤莫漫传。 待得神车出世后,好看雾景满林鲜。 【说明】桐丘又名天井陵,俗程烟雾山,位于扶沟县城西10公里,双洎河南岸。山上古碑断碣,多千余年物,烟云缥缈。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曾在此与蚩尤作战,战斗中蚩尤喷出浓浓烟雾三日三夜不散,黄帝使用指南车,在浓雾之中辨识方向,乘机反攻,大胜蚩尤。烟雾山之名即由此来。 扶沟旧志说它“分嵩室之秀”“其山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山上十四重大殿巍峨屹立,形势峻拔,金碧辉煌,堆青环翠,云影徘徊,霞光绚烂,望之俨然若太华玉峰之状。 2.晴滩八景诗扶沟八景诗 邢长顺 程台霁雪忆大程,汉井溢泉留汉风。 颍谷朝霞思纯孝,雕亭秋水觅圣踪。 桐丘宿雾隐玄豹,嵩麓晴云漫扶城。 双洎夜月仙槎远,翠屏春晓见黛峰。 以上八句诗,每句前四字,即程台霁雪、汉井溢泉、颍谷朝霞、雕亭秋水、桐丘宿雾、嵩麓晴云、双洎夜月和翠屏春晓,为河南省扶沟县古代八景之名。 与之相对的八景诗如下: 其一 程台霁雪 (清)王光第 艳说程门雪,今朝踏雪来。 人如行玉宇,地本胜金台。 瑞日祥云度,披天拨雾才。 苍茫怀古意,夕阳满青苔。 程台霁雪 (清)吕阳桐 此处当年栖凤鸾,凤鸾栖处少严寒。 至今雪霁荒台上,犹带春风气一团。 【说明】程台,又名扶台,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任扶沟县令时的读书地方,位于县城书院街北大程书院内。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阳人,神宗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与弟程颐俱为理学奠基人,故又称“大程”。熙宁八年(1075)知扶沟县事,“为治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创办大程书院,“择邑之弟子秀者教之。” 程台高数仞,古松环绕,上筑庭堂,因程颢接人待物满面春风,故称春风庭。每当瑞雪纷扬之际,程台巍峨于银色苍穹之中,玉装素裹,缥渺依稀,巍峨壮观。 县人将其列为八景之首。光绪《扶沟县志》记载“台高数仞,古松环绕,雨雪初霁,有琼楼玉宇之观。 座上风暖,门外雪深,伊人何在,盖不胜其神往云。” 其二 嵩麓晴云 (清)温玉如 迢遥嵩麓傍城东,天着名山第一峰。 云影晓岚堆翡翠,晴点叠嶂出芙蓉。 洎堤水带垂杨柳,颍谷朝霞夕照红。 星月犹来照玉宇,未知何处是崆峒。 【说明】又名“艮岳晴云”,旧日扶沟县城东门北侧有一道岗阜,俗称“艮岳”,上有东岳庙和碧霞元君庙,周围古松虬柏掩映,前有翠屏山拱卫,后有双洎河回绕,佳气葱郁,古色斑斓。 因此岗阜为中岳嵩山之余脉,故易名“嵩麓晴云”。为扶沟古代八景之一。 是人们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每当晨昏,岗阜上下云绕雾漫,古庙古松飘渺依稀,宛若仙山琼阁;晴日登临其上,前瞻长岗逶迤,古色斑斓;左顾阡陌纵横,桑麻无边;右望三街六市,红尘熙攘;后观洎水东去,帆樯点点。 其三 翠屏春晓 (清)温玉如 翠屏钟毓几多年,旭日春风散晓烟。 城外野花开的的,枝头好鸟语绵绵。 沿堤新柳通梁苑,铺地长岗逼楚天。 东望魁阁分照处,掩映何疑玉山连。 【说明】翠屏春晓在扶沟县城东南隅学宫前,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岗阜北端,由此逶迤南去四十余里,左带贾鲁河,右襟扶沟城,绿树掩映,云树浮空,远望似屏,因名“翠屏山”。为扶沟古代八景之一。 春和景明之际,人们登山纵目,只见长岗沟壑纵横,古色斑斓;山上杨柳吐碧,桃杏绽蕾,莺燕穿飞,为人们踏青游春之佳处。宋人程颢在此游春后有《郊行即事》诗赞曰:“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其四 洎水夜月 (清)吕阳桐 清溪双带月华流,云敛山城雨乍收。 渔火两三长笛里,不知何处是瓜洲。 洎水夜月 (清)董丰垣 一鉴空明处,平波受月多。 低飞鹊欲渡,还怕是银河。 洎水夜月 (清)赵如桓 天开双洎绕扶门,夜月溶溶似有魂。 人在琼瑶浮画舸,客吹箫管过茅村。 霜飞鸿雁初无影,珠落蛟龙敢浪吞。 我自清风生两腋,仙槎此际与谁论。 【说明】流经扶沟县境的双洎河,为上古溱水、洧水之合流,《诗经·溱洧篇》就生动地描写了古代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洧水岸边踏青游春,互赠兰花表达爱情的场面。洧水在扶沟县城东二里处与惠民河(今名贾鲁河)交汇处,一河清辙见底,清波粼粼,游鱼可见;一河波涛如练,浮光耀金;更有杨柳夹岸,蓼花簇矶,孤帆远影,渔人网集,渔歌互答。 沿河而行,可见鱼跃树梢,鸟飞水底之胜。尤当月白风清之夜,人立瓜洲,可见两处沉璧,一河繁星,浮光跃金,交相辉映,形成了扶沟古八景之一的“洎水夜月。” 旧志称:“洎水急流而浊,东将汇于惠民河,其流渐清。每值云敛天末,皎月流光,有凌波倒影之胜,殊可观也。” 其五 桐丘宿雾 (明)刘泽深 冈峦伏耸势绵连,征辔因之指绝巅。 两岸晴铺千界晓,双河曲抱九亭玄。 高丘浮井从残迹,虚阁凌空抹黛烟。 老去红尘非久约,归来好结紫山缘。 桐丘宿雾 (清)沈荃 邑外古桐丘,瞳胧雾未收。 行人才觅路,襟袖白云流。 桐丘宿雾 (清)赵如桓 郑人御楚想当年,何处孤城带晓烟。 一片迷离屯汉井,数传烽火乱周天。 南山文豹堪归隐,涿鹿蚩尤莫漫传。 待得神车出世后,好看雾景满林鲜。 【说明】桐丘又名天井陵,俗程烟雾山,位于扶沟县城西10公里,双洎河南岸。山上古碑断碣,多千余年物,烟云缥缈。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曾在此与蚩尤作战,战斗中蚩尤喷出浓浓烟雾三日三夜不散,黄帝使用指南车,在浓雾之中辨识方向,乘机反攻,大胜蚩尤。烟雾山之名即由此来。 扶沟旧志说它“分嵩室之秀”“其山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殆接嵩山之佳气,以孕育扶人者欤。”山上十四重大殿巍峨屹立,形势峻拔,金碧辉煌,堆青环翠,云影徘徊,霞光绚烂,望之俨然若太。 3.凉州八景诗词(一)绿夜春耕 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 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 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同。 (二)平沙夜月 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 笳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 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三)天梯古雪 神龙西跃驾层峦,万古云霄玉臂寒。 北海当年毡共啖,南窗此日练同看。 晶莹不让乾坤老,霜鬓徒惊岁月残。 未便屯膏空积素,融流分润六渠宽。 (四)镇西晓角 天宝开元法曲新,层楼卧听晓吹频。 风飘律吕星初落,露浥旌旗塞不尘。 悲感胡笳十八拍,号令铁甲五千人。 久知幕府军容肃,拱卫神京半属秦。 (五)黄羊秋牧 一线中通界远荒,长川历历抱西凉。 草肥秋色嘶蕃马,雾遍山原拥牧羊。 苏武廿年持汉节,嫖姚万里拓秦疆。 几回听处横吹笛,杨柳春风忆夕阳。 (六)金塔晴霞 金光照曜矗扶登,七级千寻万缕腾。 碎宝造成晴晃日,四龙呵护迥超乗。 仰窥碧落红尘远,俯瞰青塍紫气蒸。 高到天门璀璨处,铎声清出白云层。 (七)狄台烟草 荒台昔日说屯师,路出河湟到涧湄。 千载勋名存面具,九层遗迹在边陲。 色侵古陌春生暖,烟锁重城月上移。 五姓纷争无尺土,争如名胜动人思。 (八)大云晚钟 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 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 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 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供参考。 4.浔州八景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西你说的是这个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悠。 西山晚照文光好,东塔洄澜紫气浮。白石洞天似玉笋,罗丛岩月滚金球。 莲塘夜雨今还在,铜鼓滩声永古留八景是:1、官桥秋柳北出桂平县城,沿着宽阔的西山公路上行,过西山乳泉酒厂,下一个小坡便到了流水源源、柔条千尺的“官桥秋柳”。官桥秋柳,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此桥始建于唐代,位于西山山门数百步之外,宋代以前,得州府治、县治所在地为西山的大窝坪,为了迎送官员,在石拱桥接连城区一旁建了一个六角亭,名曰:接官亭,桥亦随之称官桥。 桥于清代末年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1914)由政府重新修建。原来的接官亭亦已毁,现在桥旁的亭子,为七十年代所建,名曰:秋柳亭。 亭中原有一副对联,文曰:流水有情归故涧;夕阳无语下孤亭。官桥所跨的一条溪涧从远处的马来山逶迤而来,如白缎绕亭而过,流金泻玉,入黔江。 孤亭玉立溪畔,倩影倒影水中,柳浪啼莺,每当丽日中天,清风送爽,游人漫步桥畔,驻足亭中,耳可听桥下流水叮咚,铮然有声,目可观鱼游浅底,尾尾可数。垂柳拂面,彩蝶沾衣,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南国秋日如春,此处杨柳仍然碧绿轻柔,牵人情思,故以“秋柳”名亭。2、云台曲水步进“官桥秋柳”,进入牌坊式的西山门,沿着绿树如盖的林荫小道南行数百步,突然,有似环佩之声传来,由远而近。 再行,脚下出现了一道光可照人溪流,溯流上行百步,便是“弯曲水、几回旋,玉带临风吊线悬;千仞巨岩连广宇,层云深处胜桃源”的“云台曲水了”了。“云台曲水”,几股涓涓细流从山涧蜿蜒奔出,汇聚经此,晶莹透澈。 正当它们狂呼乱跳,喜气洋洋地向下奔腾而去的时候,突然被状如层云的页岩所阻,左奔右突,形成曲曲折折的溪段。加上撞石水飞,溅起如珠如玉的水花,再经阳光的折射,五彩缤纷,如云如絮,如绢如练。 溪边页岩块块,大如台,小如凳。常有三五成群的红男绿女携衣挽布洗涤溪中,敷于草丛,或晾干石面,青一块,白一块,红一块,黑一块,紫一块,犹如朵朵彩云飘落,又像匹匹锦缎弃置其间。 砧声人语,偶尔和着轻歌低唱,更有一番情趣。更有煮茖作餐于此者,边饮茶吃饭,边远观山色,近瞰“云台曲水”,恍如置身于仙境,其乐无穷。 3、忠勇松涛游罢“云台曲水”,踏上宽阔的林荫山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荫去日临,豁然开阔。在道路旁,古松中,立着一个六角亭,名曰:忠勇亭。 这座亭子是为纪念一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而建造的。她叫蔡碧珩,桂平城厢人、1927年春,她在省立桂平八中读书,秘密参加了中国***,并接受党的派遣任国民党县党部的妇女部长。 1927年4月,**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员和进步入士,这位年仅十七岁的***人被捕了,她在惨遭杀害的时候,从容就义。高呼着:“打倒土豪劣绅”、“中国***万岁”!在“忠勇亭”的道路两旁,一色盈抱的古松。 枝叶扶疏,凌云摩天。活像在林间操练的雄狮,又如站在路旁的忠勇卫士。 山风掠过。松涛浩浩,既像是在鸣奏着一支扣人心弦的雄浑乐曲,又像是为民献身的烈士而高歌赞唱。 “忠勇松涛”因此而名。4、碧云石径踏着“松涛”上行,沿着清幽的石级步步登高。 来到李公祠、洗石庵,再上行一段石阶,“凌空直上碧云岭”,一色的松荫,盖地遮空,炎阳隔断,山花展容,山涧隐鸣。举目望去,在前面的一块巨壁上:“碧云天”三个石刻楷书大字倏然映入眼帘。 这就是被誉为清凉世界的西山八景之一的“碧云石径”。“碧云天”三个大字,为清道光年间湖北景山人李少莲所书、字体苍劲宏浑。 据说,这是目前西山正楷石刻中写得最好的。“碧云天”最早见于宋代大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此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也有此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碧云天”的一旁有一副走笔龙蛇的石刻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5、龙华晚眺踏上“碧云石径”,横过石阶小道,攀登“摩青”石级,便是被誉为西山胜景第一景观的“龙华晚眺”。 在“龙华晚眺”景点,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以饱览西山景色,还可以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更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良辰美景。 远处,暮色茫茫的苍穹下,群山环抱,峰峦起伏,五指山立其北,白石山耸其南,紫荆山障其西。山前,树海如墨,杰阁隐现,暮鼓悠悠。 山下,木鱼岭、覆船岭、蝴蝶岭、宝珠岭,诸山环拱,影影绰绰,活像一双双搂颈交臂的痴情恋人。黔郁二江环抱城廓,悠悠东去,茫茫苍苍。 城中钓万盏华灯,江上的点点渔火,与山间的流萤,电视塔尖的电光,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妙不可言。6、乳泉琴韵出龙华寺,进“三石门”,乳泉便展现在眼前。 西山乳泉,是胜迹之地。相传,宋大观四年,诏天下五龙封爵,曾于此设请龙庙台。 之后,这里便应验涌泉。史志云:乳泉“方园不盈二尺,深不过尺许,四时不涸不溢,足踏山空,终不见流水何处。” 又说;“泉清冽。 5.关于晋江安海八景的诗歌文化古镇安海的“安平八景”形成于明代,《安平志》中保留了明清安平(安海)诗人吟咏“安平八景”诗数十首。在这些同题诗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安平风光胜迹图。查阅《安平志》中关于“安平八景”的记载、说明,有的景说明很好,但也有过于简略,甚至有误,存在不少疑点。如今我重读《安平志》,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历史知识来感悟故乡的景物,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东海晴光”海水从海门流至石井江进入安海湾,聚集各处的商船,天高云淡的日子,登高一望,海面犹如千里平湖,水天相接,浮光曜金,蔚为大观,令人心旷神怡。在古代安海人看来,“九十九湾”风光一点也不亚于浩瀚的大东海。清代黄帝赉诗云:“海门滚滚浴清晖,波静随阳镜里飞”,道出了其中真意。 “西畴春晓”水流自南安柏峰山出九溪龙潭,经溪尾洋而入安平西郊的田野,西面诸远山森耸苍秀,环绕相映,春和景明,南山倒景,十里之间,如画屏列障。光浮水面,人游其中,如图画中行。好一幅牧歌式的田园诗!“西畴”在今西安村东安福桥一带。西安村头一座侨建“大厝”的门楼匾上就写着“西畴春晓”四个字。清柯敦圃诗云:“自是晨曦耕插后,儿童相次欲驱牛”,描绘了农家乐的情趣。 “鸡峰耸翠”在安海南向隔海对山,即水头镇鸡笼山,这座小山圆静秀特,遍山尽树松柏。远远望去小巧玲珑、青翠可爱,好似架在五里桥的尽头。清代柯敦圃诗云:“耸得层峦积翠间,安平外障是鸡山”,说的就是这个对岸风景。 “象鼻拖蓝”熊岭诸山沿东南迤逦而行,至象陷山蜿蜒十里,从安海隔海望去,山形真像一头大象伸长鼻子,势奔入海,陷入海门。因山色如蓝,故名。这座“伏象山”,小时的我看去一点也不像,不知所云。后来随年岁增加,有一次隔海远眺对岸群山轮廓时,突然发现一头惟妙惟肖的“大象”,伸着长长的鼻子,大半身已陷入海中,这就是“象鼻拖蓝”!我激动得几乎叫出声来。明代黄伯善诗云:“襟江老象化为山,掀鼻蜿蜒石井湾”,生动地点名了它的特征。 其实,在这“四景”中,真正位于今安海镇范围的,只有“西畴春晓”一景,其余“三景”均在鸿江对岸的今南安水头、石井一带。有人说,这是因为古时安海的辖地很广,包括今“下南安”一带均属于安海管辖,此说可能不确。这应是古人发挥丰富的想像力,采用“借景”手法,把隔江海相望、天天进入安海人视野中的“对山”倒影天然美景,自然而然地纳入了“安平八景”中,而不管其地归属谁。使得远在天边的美景变成近在眼前,大大丰富了安海的风光名胜。 6.请问关于长安八景的诗词有哪些1 华岳仙掌 冲天五指绕云霾,确是沉香利斧开。 揽月无须登绝顶,摘星莫若上棋台。 昌黎涕泪谁人笑,李耳扶犁何物栽? 世事纭纭浑作梦,不闻侠客舞刀来。 2 草堂烟雾 草堂金殿雾云蒸,五百高僧颂大乘。 心底禅通悟三宝,阶前塔耸展八棱。 前生因果岂有信,后世轮回何为凭? 敢问尘间多少愿,佛前冬夜对青灯。 3 灞柳风雪 三春飞絮滚涛来,别泪轻挥莫自哀。 市井徘徊知累苦,书斋消磨造梁材。 左迁可赋滕王阁,戍守犹吟镇北台。 帝阙长辞天地阔,东风何处不花开。 4 骊山晚照 奋蹄骊骏跃苍穹,故事新情入眼中。 一笑褒妃留旧骂,千金虢石立新功。 泉清难洗白绫恨,殿冷犹遗笑靥红。 锦鲤可知兴废苦?依然咬尾戏荷东 5 曲江流饮 碧水盈池万丈深,轻摇折扇卧听琴。 胡姬把盏蛮腰细,士子吟哦笔墨枕。 金鲤化龙凭好句,魁星点斗掷黄金。 君王赐酒一杯醉,斜荡小舟入柳荫。 6 太白积雪 若无千古窦娥冤,积雪何须六月天? 八景空留八道观,四湖高挂四冰川。 飞禽修炼青牛洞,奇葩参禅玉凤泉。 鬼斧神工谁造化?长庚精魄百千年。 7 咸阳古渡 朔风漫舞万旌旄,别泪频摧杨柳凋。 匹马征伐西域近,皇恩宣抚吐番遥。 思乡蔡女尝为客,种树左君不事樵。 孑孑艄公看古渡,几回清梦入唐朝。 8 雁塔晨钟 万钧生铁铸奇钟,朝送吉祥到禁宫。 瓦绿承恩违帝制,笺黄随雁报家翁。 老槐不忆繁华事,新殿曾经世纪风。 六度劫波叹离合,何言佛祖有神工! 7.你能找到那些有关均州八景的典故与诗文苍浪绿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 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沧浪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沧浪水边,江水的波澜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静。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询问起了三闾大夫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内心自然不是渔夫所能理解的,而他们的对话却化为了《楚辞》中的名篇——《渔父》。据说,当年两人交谈的地方就是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义,现在的地名叫做沧港。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被这碧绿的江水所迷离,唐代诗人李白曾写下“遥看江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的诗句,宋代文豪苏轼曾留过“襄阳逢汉江,宛似蜀江清”的感慨,清代诗人沈冠写道:“清绝沧浪水,传名自禹经。澄潭浮鸭绿,映壁妒雅清。” 观古均州八大景有感,登武当山有感 雁落莲池鸳鸯伴,沧浪绿水碧云连。 一望天柱方晴晓,槐荫古渡有客船。 如今方山无晴雪,龙山烟雨隅可观。 黄峰晚翠人未归,东楼望月月尤残。 注:“古均州八大景”是古均州最为著名的自然景观,分别为“雁落莲池”、“黄峰晚翠”、“沧浪绿水”、“天柱晓晴”、“方山晴雪”、“槐荫古渡”、“龙山烟雨”、“东楼望月”。传说,清朝时期,道光皇帝曾听说均州城有“八大景”,风景顺然天成,神奇瑰丽,不须人工雕琢,且弥漫武当仙气,道光帝“龙颜大悦,意欲一睹为快”,后有大臣进谏说均州此时正值灾荒,饿殍满地,盗贼横行,恐有安全之忧,道光帝这才打消了前往均州的念头。从此,“古均州八大景”声名大振,引得不少前往武当山朝拜的香客驻足观赏,当地群众也都津津乐道,妇孺皆知。“古均州八大景”在我镇境内现存有“雁落莲池”、“黄峰晚翠”和“龙山烟雨”,如果选择适当高度及位置,另外五景也可在我镇觅得踪迹,南可观“天柱晓晴”,北可望“方山晴雪”、“槐荫古渡”,东可览“沧浪绿水”、“东楼望月”。 8.铁岭龙首山的八景诗鸳湖泛月 看花楼侧宿鸳鸯, 朗月水中莲藕香. 暗淡天光舟匿影, 湖边女子话牛郎. 白塔横云 浮屠耸立古城外, 菊绽闲云绕塔来. 雨后托出天上景, 凡人常道临瑶台. 龙首寻秋 满山枫叶染寒霜, 色比春花秋气凉. 燕子南归蝉语寂, 老翁悲叹柳稍黄. 红崖积雪 寒来雪落红崖顶, 旭日银装初照晴. 辽水岸边赤壁在, 何须赏景江南行. 柴河晚渡 柴水波光映晚霞, 归人岸上呼船家. 艄公正午三杯酒, 醉卧青石傍野花. 篷渡风帆 蔽日帆墙辽水上, 渔夫怨恨网难张. 南来北往舟船影, 古镇码头连海江. 帽峰云树 雨后纤尘隐迹踪, 帽峰树木郁葱葱. 云遮雾罩仙人庄, 恰似山峦改日容. 城郭朝烟 啼晓晨鸡唤日红, 城垣隐没炊烟中. 闻听寺院钟声响, 不辨阴晴雾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