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黄河清有关的诗句

1.黄河清天下平是不是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 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 《黄河夜泊》 2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 2、黄河清,天下平. 3、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4、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00多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河上中下游在河口、孟津分界泥沙含量大,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在下游形成地上河.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1、气候干旱,黄土深厚 2、植被破坏严重3、降水集中,易侵蚀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成为“地上河”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护是治黄河根本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护.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加强水土保持;兴建水库下游地区: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到渤海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望采纳。

2.黄河清天下平是不是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

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 《黄河夜泊》

2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

2、黄河清,天下平.

3、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4、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00多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黄河上中下游在河口、孟津分界

泥沙含量大,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在下游形成地上河.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1、气候干旱,黄土深厚 2、植被破坏严重3、降水集中,易侵蚀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成为“地上河”

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护是治黄河根本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护.

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加强水土保持;兴建水库

下游地区: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到渤海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望采纳

3.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

圣人出 黄河清 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

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资料: 黄河的水经常是浑浊的,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

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

(《春秋左传·襄公》)结果是他这一派占了上风。那时的人们,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所支配。

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们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 据历史记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

“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汉书·沟洫志》)。后来有大禹治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不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概也仅能做到减轻水患,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

(邓拓:《中国救荒史》;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河流》等) 在汉武帝刘彻统治中国的强盛年代,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桓宽:《盐铁论·申韩》) 以后20多年水患不断,持续减产。

汉武帝不得不派出数万士兵去修堤堵口,并动用了修建宫室的建筑材料,还曾带着官员去参加堵口背柴投水,把白马和自己佩带的玉投在河中以祈求河神的保佑。(《汉书·沟洫志》;《史记·河渠书》) “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

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

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 “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

其实黄河水并非都是不清,得看是那一段,汉朝初年成书的《尔雅》已注意到,“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尔雅·释水》)。

即黄河在汇合众多支流前,并不浑浊。 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 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即史书中作为祥瑞记下的“河清”,并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

(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不过中国古代的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忽视对自然界的实地考察,对于黄河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眼前所见和道听途说。唐人孟郊“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孟郊:《泛黄河》)、宋代王安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等诗句,都不过是文人想象之作。

而出现“河清”,显然也与什么“圣人出”无关。大概谁也不会认为宋徽宗是个圣人,但他在位时,竟出现过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弹冠相庆,用各种形式来歌功颂德,大观元年(1107)“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诏以乾宁军为清州”(《续资治通鉴》)。

“黄河清”被谱写成新曲流传(蔡绦:《铁围山丛谈》),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些祥瑞的“河渎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立碑后仅仅15年,这个导致北宋亡国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俘虏带走了。(和吉:《司马祠———黄河札记》) 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也是被大肆渲染的一次,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有关。

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宣扬得最厉害的,是清雍正四年那一次,大抵也是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这个皇帝“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 这次“河清”的规模比较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末开始,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的河水渐清,次年年初仍可见到。

(乾隆《陕西通志》;乾隆《山西通志》)。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表面上说“受宠若惊,不以为喜,实以为惧”,实际上是喜不自禁。

不仅赶快派高官去向埋葬。

4.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成语各5个

〖不到黄河心不死〗 成语典故: 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

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车烦马毙〗 成语典故: 你看白日西弛,黄河东逝,车烦马毙,前驱不行,不免在此假宿一宵,多少是好。

明·汪道昆《洛水悲》〖河汾门下〗 成语典故: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黄河水清〗 成语典故: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河清社鸣〗 成语典故: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 《文选·李康〈运命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河清三日〗 成语典故: 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 《易纬乾凿度》卷下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

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化为泡影〗 成语典故: 由于六月十一日的黄河决堤,使豫东成为泽国,也就化为了泡影。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惊涛巨浪〗 成语典故: 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

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关于黄河的诗句和俗语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 、鲤鱼跳龙门、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成语: 河清海晏、黄河水清、黄河清,(析义:1.黄河水本浑浊,古人以黄河水清为祥瑞的征兆。 2.比喻难得、罕见的事。)

、九曲黄河、泾渭分明、砺山带河、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黄河,你是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故事在你周围扮演……”。 《黄河颂》的歌词,道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唱出了黄河的不朽功绩。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 ——摘自《黄河颂》 与尔同消万古愁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渡黄河。

6.五个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不要诗句)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

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

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

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

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