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文化品格赵伯陶

1.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宋词的文化品格赵伯陶从文化角度考察,宋

1.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词的音乐属性(4分)2.燕乐是隋唐时代传入中土的西域音乐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的与雅乐对立的俗乐。

(3分)3.①得力于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的相互影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2分)4.子瞻:《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水调歌头》。(2分)5.C、D(C句 ,此项信息源于徐渭《南词叙录》,本文作者已指出“这一阐述不无偏颇”,说明徐渭说法有误,其实唐代诗歌已渐与音乐脱离关系。

D句,王国维概括了诗与词不同的文体特征,并未比较两者优劣,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就不如诗。A项符合王灼《碧鸡漫志》引文含义。

B项符合第1段第3句的文意。E项是文学史常识,也是正确的。

)(6分)6.内容上:诗:①诗庄,诗言志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见长。 ③诗之境阔 词:①词媚,词言情②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为优③词之言长 形式上:诗:①逐渐脱离音乐②句式整齐③诗有题目④诗分近体律诗、绝句、古体 词:①与音乐结合紧密②句式长短不齐,变化错落③词有词牌,有时也有题目④词分小令、中调、长调(4分) (内容、形式上写出一个特点给1分,最高得3分,能进行比较,语言表达好得1分,满分4分。

)。

2.求宋词的文化品格 阅读答案

1.市井文化;士林文化;词的音乐属性

2.①得力于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的相互影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3.内容上:

诗:①诗庄,诗言志②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见长。③诗之境阔

词:①词媚,词言情②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为优③词之言长

形式上:

诗:①逐渐脱离音乐②句式整齐③诗有题目④诗分近体律诗、绝句、古体

词:①与音乐结合紧密②句式长短不齐,变化错落③词有词牌,有时也有题目④词分小令、中调、长调

3.关于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的文学报告

【宋词的文化品格】 赵伯陶 就实质而言,词原本是合乐的歌词。

它滥觞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衰弱于元明。清代的词虽曾有过复兴的迹象,却终因中国社会的性质蕴涵变机,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逐渐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同古典文学的其他体裁一样,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词曾被王国维誉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文、唐之诗、元之曲同享「代胜」之美(见《宋元戏曲考·序》),皆成为彪炳于世、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里程碑式的文体。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

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

这是对词音乐属性的概括描述。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

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

4.宋词刘一水的小斋即事古文翻译

即事古文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Pity harp for string straight, love chess because JuFang.

Unused is gain and loss, it could remember palace quotient?

My old world more sparsely, an unexceptional everything hinder.

Although the two things, not attached to rise and fall over.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其事,当其抚时,也是在意想中听到了琴声.作者则不然,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一般说来,自然是为了较智消闲,作者又不然,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进士第后,曾官监察御史,“封驳不避权贵”,他的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

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有了这两句,上两句句意更加显豁,对“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并非赘语。

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

前两联言心之所尚,后两联言行之结局。古谣谚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不是诗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为浊世所疏,“拙”是与“巧”相对的。便佞应世,自能圆转自如,所以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反语藏锋,颇多余韵。

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方直主人无关国家兴亡,那么什么样人占据着有系国家兴亡之重位呢?联系到徽宗以来,蔡京等“六贼”当路,国事日非的时局,更可体会到这联感慨之深。但表现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这联同时又回扣首联的琴棋,使首尾紧密关合。

全诗主要是以陈述语说理抒慨,这样的诗最不易写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发,便饶有趣味,并赋予琴、棋的品格以鲜明的形象性,构思极巧。吕本中、陈与义曾评沦刘一止的诗说:“语不自人来”,大约也正是感受到了诗人标格甚高,较少俗味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