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中有哪些句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2.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李煜《采桑子》 3. 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 4.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 以乐景写哀情 涵义 乐景写哀情。实际上,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 7. 在表现手法上的作用分析 1. 杜甫有这样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意象描绘了春末夏初的美景,一句“今春看又过”使人无暇欣赏眼前的美景,而将诗歌的情感引向了“何日是归年”的漂泊异乡的思念家乡的伤感。景虽是美景,情却是伤感。这份伤感源于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到了家乡。在景与情的关系上,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用美好之景衬托伤感之情 2.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诗歌中,诗人起笔抒“恨”,即亡国之痛,然后描写“旧时游上苑”的繁华盛况:车水马龙,花月春风。诗人的“恨”全在这“繁华盛况”之中,情与景的连接点就是“昨夜梦魂中”一句。在这里,“旧时游上苑”的景致描绘的越美,越能够表达出诗人梦醒之后被囚的亡国之痛。从景与情的关系上讲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在表现手法上就叫做衬托:以繁华盛况反衬亡国之痛。 2.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如何分析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脱离文本谈论这问题。总的说来要把握: 1.把我要说明事物的特点,即主题(主旨),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中的衬托,其主旨是“香”。虽然梅雪互为衬托,但目的不同; 2.联系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二者的联系点是“发展”,取其动态;“蝉噪林愈静”取其对比意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取其“静”,强调孤寂之意。 3.了解衬托手法的方式,有正面、反面、侧面衬托,有明衬、暗衬等。 4.作为文学技巧之一,在考试中不会要求过高,能够明确、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注意不能过于简单,注重书面语的规范,适当挖些深度,可获加分。 祝你成功! 3.诗词中的衬托手法如何分析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法脱离文本谈论这问题。 总的说来要把握:1.把我要说明事物的特点,即主题(主旨),如“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中的衬托,其主旨是“香”。虽然梅雪互为衬托,但目的不同;2.联系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二者的联系点是“发展”,取其动态;“蝉噪林愈静”取其对比意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取其“静”,强调孤寂之意。3.了解衬托手法的方式,有正面、反面、侧面衬托,有明衬、暗衬等。 4.作为文学技巧之一,在考试中不会要求过高,能够明确、完整表达意思即可。注意不能过于简单,注重书面语的规范,适当挖些深度,可获加分。 祝你成功。 4.古诗中的几种衬托手法衬托——用甲事物 (宾) 陪衬托出乙事物 (主) 。 (一)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如“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正衬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程度上主要起进一步加深的作用。 (二)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不好的”衬托“好的”,用“动的”衬托“静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对所描绘的事物主要起加倍凸显的作用。(反衬与对比) 常考的反衬手法: 1、动静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衬。 (声寂衬:以声衬寂,以寂衬声。) 2、虚实衬: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结合)。 3、景情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正衬:乐景衬乐情,愁景衬哀情等等。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花泣露”。) 4、其他一般的反衬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上阕实写,描写秋天日暮空旷萧瑟之景,抒发诗人内心孤独与伤感。(2分)下阕是虚写(或“对写”),想象友人一定像自己那样时时都在登栏眺望,还会寄给我一枝梅花来报告春日来临的消息,以此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 小题2:诗句描写一对燕子相背而飞,各分东西,(1分)贴近那寒冷的云端。“寒”字既写了天气的寒冷,(1分)也写出了诗人因目睹劳燕分飞而倍觉凄凉的心境。(1分)(如果炼“贴”字亦可:“贴”字极言燕飞之高,写出高处不胜寒之感。) 小题1:试题分析: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秋风江上,残荷凋零,落日烟波,一派苍茫潇瑟;一对燕子,相背向寒流的高空飞去。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寂辽寡欢,唯有借酒度日。希望有老朋友,早晚登高之时,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一定要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红梅。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6.语文: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不可,“惊”字有意外之感,惊喜,形容春天来得突然,春光出现得突然。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对比。 理由如下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开头两句,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原来春天已经来到了。 “春到小桃枝”是上元到来的表征。用轻灵之笔写深沉的感慨。 “天涯海角悲凉地”,补足“客路”二字含义。所谓天涯,主要的不是指地域遥远,而是指漂泊他乡异地。 这时的建康,一方面是南宋驻有重兵,准备抵抗金侵略者;另一方面,又聚集了许多从北方逃难过来的流离失所者,真是一个“悲凉地”。在这样的情势下过上元,只能令人心酸。 词人自然回忆起靖康之变以前“全盛时”的上元。 下片紧接上片的意脉:“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这就是变乱之前“全盛时”上元的情形。当时的上元非常繁华:“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卷六)。 但是作者在此避实就虚,对这些繁华情景,不作具体描绘。“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 “弄”、“流”二字很能传“花影”、“月辉”之神,升平的氛围已呈现出来了。“水精宫殿五云飞。” 笔墨侧重对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的渲染。对过去的太平之象的褒扬渲染,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能这样看。 这样写的用意在于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用来和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所以紧接着就从幻梦回到了现实。 “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联结全篇的关键,有人指出,是这首词的“词眼”。没错。 从幻梦中醒来,再回头看眼下的惨痛现实,黍离之悲涌上心头,禁不住“东风泪满衣”了。赤诚的爱国情怀,满注于字里行间。 7.宋词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抒发了什么情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8.求一首宋词并带有详细解析(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 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 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 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 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