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姜夔宋词高考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浣溪沙  姜夔丙辰岁不尽五日,

试题答案:小题1:画船经过石塘西时,满河打头风浪,把船猛烈摆布(1分),著一“愁”字,将“画船”拟人化(2分),似乎画船也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形象表现出词人因风浪阻碍行程的愁绪(1分),更突出了词人的归家心切(1分)。

小题2:词上片极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景象惨淡,借景抒发归家受阻急切而沉重的心情(2分)。下片极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景象喜庆,将自己即将归家的欢愉心情寓于景色描写中(2分)。

全词运用对比手法,将上片的哀景愁情与下片的乐景欢情进行对比(1分),以突出词人的归家之乐(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题1: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4分)(前问2分,后问2分)小题2:①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指势力小人,在诗人去职后便不再来往,但诗人并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与作者终生不仕相符。②不确切。

此诗描写石湖清幽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生活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来访正是恬静条件,不是写范成大去职后的世态炎凉。

(不论哪种,自圆其说都得分)(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宜先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然后再用诗句内容作具体说明。本题在找出所写景物后,可根据注释的地点(苏州)画面是江南水乡,再根据“浮萍”“人不到”等语归纳出清幽恬静等词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既可持赞同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都必须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题目的注释对作者和范成大都有相关介绍,可作为分析的重要依据。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

小题1: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

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

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

“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

“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

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小题2:试题分析: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

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

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画船经过石塘西时,满河打头风浪,把船猛烈摆布(1分),著一“愁”字,将“画船”拟人化(2分),似乎画船也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形象表现出词人因风浪阻碍行程的愁绪(1分),更突出了词人的归家心切(1分)。

小题2:词上片极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景象惨淡,借景抒发归家受阻急切而沉重的心情(2分)。下片极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景象喜庆,将自己即将归家的欢愉心情寓于景色描写中(2分)。全词运用对比手法,将上片的哀景愁情与下片的乐景欢情进行对比(1分),以突出词人的归家之乐(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愁”形容的是画船,因此手法上就运用了拟人。类似题目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因为题目要求是怎样将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因此鉴赏时首先要分析写景的特点,上片明显是抒写愁情,而下片“春浦渐生迎棹绿”写的是乐景,因此鉴赏时首先应想到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这些表现手法,然后再嵌入相应的思想感情即可。

5.有关唐诗宋词的考试题1【单选题】(4分)1、“王杨卢骆”的排行最早

第一题选D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第二题选C 雪莱三十岁. 1882年6 月20 日赴莱亨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7 月8 日在回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然起风暴,雪莱等数人复舟淹死, 第三题选D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第四题选C《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第五题选A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第六题选B钱塘诗人章孝标几次考进士不中,大雪天出游解闷.后来,章孝标经淮东节度使李绅劝后,十年磨砺,果然及第.他欣然命笔作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他把这首洋洋得意的诗寄给了李绅.李绅从诗中看到了章孝标小取即满、傲气十足的肚量和气派,很想教育他一番,于是作诗《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年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一见此诗,大为羞愧.第七题C出自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第八题A出自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第九题D李益归家觐亲,其母已为他订下甲族卢氏之女,李益惮与母亲严威,知必负小玉之盟,遂与小玉断绝书信及往来,并自秘行踪,断绝小玉想望.第十题选A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小题1】分别从听觉(或声音)、肤觉(或触觉)、视觉(或颜色)三个角度,写出了垂杨巷陌柳色依依却一派凄清荒凉(或春光依旧,物是人非)的图景。

(角度2分,指出三个中的任两个即可;春光或杨柳及其特点各1分。)【小题2】①“池塘自碧”,池水无情,不知人之感受,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②“池塘自碧”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漂泊流离,思念故乡的愁绪。③“池塘自碧”描写了物是人非的空寂景象,抒发了词人国土沦丧的家国之痛。

(共3分,第①②点中的任一点得1分,第③点2分,答对意思即可)【小题1】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

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 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

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 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

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

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 然而还不仅此。

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高考古诗词赏析题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

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杜甫) 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

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

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

8.高考中的唐诗或宋词及其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赏析】 苏轼因“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友人张梦得(偓佺)于舍南长江边筑“快哉亭”,亭落成而赋此。

题一作《快哉亭作》。上片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忆及早年在扬州平山堂见到的山光水色。

由此及彼,思路腾挪飞动,既言对先师的怀念,又示快哉亭前风景与平山堂前风光相似之观感,还隐隐透露今日词人遭厄与当年醉翁受挫,时虽异而情理却同之微旨。“山色有无中”,原出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欧阳修《朝中措》词借用“平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一诗句而三大诗人用之,可见此句中界动人的美学魅力和蕴含的哲理意味征服人心的力量。

下片写亭所见长江景观,承上“亭下水连空”渲染。先写长江澄澈如镜,忽然风作浪起,一白头老翁驾扁舟迎战风浪,境界壮伟。

接下就江大风顿起之眼前景而联想宋玉《风赋》之“雌风”、“雄风”之说,为宋玉强作此解是不懂得庄周所谓“天籁”之宏旨。结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承上否定宋玉雌雄风之说,而肯定楚襄王“快哉此风”之叹,与“快哉亭”意旨巧妙绾合,表达了词人浩荡伟岸的人格及豪迈旷达的心胸。

一篇之要旨在下阕。其以“风”为线索,突出浪中“白头翁”形象,让读者联想天地间的“快哉亭”就像大浪中的白头翁的一叶扁舟,词人在人生的江海中遨游,任凭风浪千里,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正气,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快哉”!“一点”对“千里”,极小与极大的比,开拓了词人胸襟与气度,正是其人能超然于物外、齐物达观的具体定量表述。

黄蓼园云:“前阕从‘快’字之意入,次阕起三语承上阕写景,‘忽然’二句一跌,以顿出末二句来,结处一振,‘快’字之意方足。范仲淹: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片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

下片抒发兵将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此篇词境开阔,格调悲壮,给宋初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来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姜夔:念奴娇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赏析】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

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

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

“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

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