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在清代的影响

1.宋词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吃菜羹。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吃羊肉.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原因如下,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代政治家范仲淹,影响久远,政局相对稳定、商业经济的繁荣。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宋代皇帝个个爱词,生活水平的提高、司马光、王安石:“苏文熟。”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下必甚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上有所好,名垂千古。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苏文生。词产生于民间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

2.《宋词三百首》对后世有何影响

词是两宋时期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品,它在宋代成熟而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新的诗体,出现了大量名家名作,前人曾稳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代表了中国文学在特定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词风格多样,沉着雅致如欧词、风神旷放如 苏词、凄婉哀怨如秦观、精工博大如周邦彦、豪宕狂逸如辛弃疾、简约细腻如李清照, 都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词还是两宋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宋代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重大的 参考价值。《宋词三百首》自成书之日起,风行海内,成为至今为止最好的普及性宋词选本,i对传播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学、提高自身修养、陶冶艺术情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清初词繁荣的具体体现】

清词有别于宋词的一点是清代词人之主盟坛者或以词著称者,颇多是学人.王夫之是清学开山的顾、黄、王三大宗师之一;朱彝尊是顾炎武赞服的人,撰《经义考》巨著的经学家;洪亮吉是经学、史学、地理学的专家;张惠言是《周易》虞氏学的专家;张琦是舆地学家;周济是史学家;龚自珍是公羊学家、佛学大台宗专家;陈澧是声韵学、算学等学问广博, 汉、宋兼采的通儒;谭献是浙东学派专家;李慈铭是多面博学的名家;王阎运是经学、史学专家;沈曾植是兼精音韵、西北地理、辽金元史.律法、版本、佛学、道藏,为王国维所钦服的大师;文廷式是兼通经学、纬候、玄学、宋元儒学、史学各方面,为沈曾植赞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的学者;梁启超通史学、佛学;张尔田是史学家;王国维是兼通西方哲学、殷商古史、甲骨文,开创现代治学新风气、新道路的大师.这些是最著名的,即使如厉鹗,也是辽史专家,王鹏运、朱祖谋也是词籍版本专家,郑文焯是词律研究专家. 清人惩明代文人空疏不学之弊,昌明实学,迈超唐、宋.陈衍论晚清诗,有“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说法,一代词苑,也可以说是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合.回头来看宋词,情况便不是这样.周敦颐、二程、张载、陆九渊不写词,朱熹词仅存十三首,叶适不过一首,比较清词苑学人云集的盛况,宋词莫逮于清词! 清词能高于宋词者,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清词流派的众多,词学理论丰厚.而且清词较之于宋词,能变而益上,在于有丰富的词学理论,给词人启迪.浙派论“醇雅”,常州派论“意内言外”,论“比兴”,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以及刘熙载论流变,况周颐论词境词心,王国维论境界,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论理想与写实等等,都深入奥姿,发前人所未发.其它,还有大量的清人词话,其中蕴有宝贵的理论矿藏,也是有很多精辟之论.较之宋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之断简,张炎《词源》之论乐律和作品赏鉴者,其精粗广狭的程度,大不相同. 清词流派众多,其中已经约定俗成,有开派的宗师,有共同的审美倾向,有一定理论纲领,有丰硕的创作成果的,可以列举如下: 一、云间派:这派的领袖是几社的倡导人陈子龙、李雯、宋征舆以及陈子龙弟子夏完淳.标举的宗旨是以南唐、北宋为法.此派形成于明末崇侦年代,活动延及清顺治朝,余辉远蔼及康熙年代. 二、阳羡派:这派的领袖是宜兴陈维崧,形成于顺治中期,极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万树、蒋景祁、陈维岳等部属此派.主要倾向在学习辛弃疾、蒋捷,并能融会南北宋词家的长处.多感叹沧桑、关心民生的作品,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三、浙派:此派分前后两期.前期领袖是朱彝尊,宗尚南宋,以姜蘷、张炎为师法,标举“清空”风格与“醇雅”宗旨,对明词的颓靡风气有廓清的作用.此派作者有李良年、李符等人.后期的领袖是厉鹗,其创作活动,后于朱氏约二三十年,时己在雍正朝及乾隆前期,文字狱繁兴,士大夫处于窒息的情况下,故在厉鹗词中,已听不到朱氏词中微弱的时代现实感,而大量的出现了写景咏物之作,佳者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后来继厉氏而起执浙派词坛牛耳的是吴锡麟,其活动年代已在乾隆后半期和嘉庆时期.以后姚蘷、黄蘷清,下迄晚清李慈铭、王诒寿等,法乳未曾断绝. 阳羡、浙西两派,对树旗帜,影响所及,不仅嘉庆以前为陈、朱二家牢笼者十居八九.(谭献《箧中词》语),下迄清末民国,还有冒广生为其尾声. 四、常州派:这派始于嘉庆二年常州张惠言、张琦兄弟编选《词选》.它的宗旨,一是揭经学家所谓“意内言外谓之词”(《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的说法,强调词主要有“意”;二是重视比兴寄托,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是作词的典范.这是常州派所谓“尊词体”,是为了纠正浙派“清空”词风的缺点而发,传这派衣钵的,有张惠言的外甥董上锡.中坚人物为周济,他提出了一套词的创作理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五、疆村派,这派的中心领袖是朱祖谋,影响从清末直至民国二十年以至朱的身后,这派的领导人物和成员,朱氏外包括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张尔田、陈锐等,他们并不是湖州人,王鹏运、况周颐是临桂人,早期同官京师,切磋词学,时人有“临桂派”之称.但王、况词风并不相近,二人说不上派.朱氏之所以成为派的中心领袖,一则他先在京师时与王鹏运共同探讨词学,趋向基本一致,再则朱氏晚年居苏州,郑、张、陈诸人都聚集于吴下,形成风气.朱氏继王鹏运精刻四印斋善本词籍之后,校辑刊行《疆村丛书》总别集合一百七十九种,还辑“溯州词征”、“国朝湖州词征”、和“沧海遗音集”等扩大影响.因此,许多词家,围绕在朱氏周围,成了“疆村派”的群体,陈曾寿、夏敬观也是声气相应求,况氏在词学理论上更有建树,提倡“重、拙、大”,与朱氏词作相契合.朱氏门弟子众多,宣传标榜,其声势超过常州派. 还要进一步说明的,清代杰出词人,并非限于此五大派.清代的杰出词人屈大均、王夫之、曹贞吉、顾贞观、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清中期项鸿祚、周之琦.蒋春霖、龚自珍以迄晚清的张景祁、。

4.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唐诗繁荣原因:

1、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

2、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赋,而皇帝也热爱诗歌,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5、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

6、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二、宋词繁荣原因

1、政治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2、经济

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3、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景德镇瓷器的高度繁荣。

三、明清小说繁荣原因:

1、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良好。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消费水平上升,消遣方式增多,前朝积累下来的唐传奇,宋元话本为小说的繁荣给出了经验。

扩展资料:

诗人的称号: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5、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6、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7、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

百度百科-明清小说

百度百科-宋词

5.清朝词派中影响时间最久的是什么词派

词至清代又出现了中兴气象,与宋词并称。

清初:

“云间词派”,李雯、宋征舆、宋存标、宋征壁 推崇晚唐、五代、南唐、北宋词,抑黜南宋。以婉约为正,重词之言情。

陈维崧阳羡词派——取法苏、辛,雄放恣肆。

朱彝尊浙西词派——圭臬姜、张,清空醇雅。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二主,纯任性灵。

清代中期:张惠言、周济常州词派

提倡比兴、寄托,强调词的社会作用。

1、阳羡词派

清初以江苏宜兴人陈维崧为首的词学流派。词学主张有:一、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否定词乃“小道”和“艳科”的传统观念;二是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反映明末清初民生之哀和慨叹故国之痛,无愧“词史”之称。创作上模仿苏、辛,以壮语著称,词风“精悍”、“横霸”。

2、“浙西词派”

清代词史上衍变时间最久、也是清代前中期极有势力的的一个流派。自浙江秀水人朱彝尊创始,历经康、雍、乾、嘉四朝,笼罩百年词坛,直至道光年间仍绵延不绝。

理论主张:雅正、清空

雅——醇雅、骚雅

正——分正变

清空——疏淡清远、蕴藉空灵

3、纳兰性德

6.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柳永》晏几道是晏殊之子,在词上的造诣大约能和乃父相提并论。

不过叶先生认为小晏在词史中的地位是不重要的,词从温韦冯李倒晏欧,其发展的走向是一个诗歌化的过程,是在词的意境上逐渐加深,经他们之手,歌宴酒席间传唱的无个性的艳词已可以让文人用以表达修养、情思和品性。但小晏的词不是向诗歌化的意境去发展的。

所以小晏的词美则美矣,然而却只是词史之中逆向回旋的一个小涡流。不过就我本人而言,我体味的没有这么深,小晏“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样的绝妙好辞,偶觉得并不稍逊于乃父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算得千古绝唱了。

虽不曾扮演词史演进中的关键性人物,但小晏作为一个词人的名声在当时是可以和任何大家名手等量齐观的。相反的典型是柳永。

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名声并不好,被称之为“腻柳”,就素“唧唧歪歪柳三变”的意思,这个雅号算的上狼藉,但柳永对词的发展产生过很重大的作用。柳永最明显的贡献是发扬了慢词长调这种词的形式。

柳永填了大量的慢词长调,在市井歌坊间传唱一时,但却不被社会上流所看重,或者是被暗黜黜地赏玩,明里又作鄙薄不屑状。盖因柳永词“狎邪流俗”,虽自成一体,却不上品。

王灼评柳词,说:“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这个批评是相当刻薄的,说你柳七充其量一个小资产阶级也敢来混迹上流社会?光鲜虽然光鲜,但底子里依旧不过一个市侩暴发户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多状摹小儿女间的各种情状。但文人写词多讲意境深致,比兴寄托,讲的多是《关雎》《蒹葭》里的情味,是“发乎衷情,止乎于礼仪”,但柳永词格调是比较浅近的,柳永词多是长调,形式上不可能象小令一样凝聚,它是铺叙的,其情感表达无法同小令这么秾,这么密地感发。

而且因为长调铺叙,它是比较写实的,并无多少深藏的意蕴可供品砸、回味和聊作发挥。然而宋初文人为何多去填小令而不去将长调也“诗歌化”,也赋与其以深邃的意境呢?一个原因当然是文仕自顾身份,不愿写长调这种市井里的流行俗曲,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也许宋初的大多数文士都没有填好慢词长调的才具。

文人词看是清雅,实质俗滥,通读一本《花间集》,满书“金鹧鸪”,都是“红腊泪”,一律“玉炉香”,语汇因袭套用。实是自出机抒者少,因袭沿革者多。

如此文士,只怕未必有将慢词长调敷衍成文,使其言之有物的能力。不管怎么说,在宋初孜孜不倦填写慢词长调的,确乎也只有“狎邪流俗”的柳三郎一人。

柳永词相较于前人的词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角度的改变,这也是柳永对词发展的开拓和改进。叶先生评柳词的这种变迁为从“春妇善怀”变而为“秋士易感”。

因为柳以前的词人状写男女情意的词曲时,多从思妇的口吻写,情境不出闺阁园亭之中。而柳词则多从游子的角度入手。

因为写的多是羁旅行役的游子,所以柳词所呈现的意境,便结合了高远的景物和个人追求功业的志意,因此柳词的兴象是比较高远壮阔的,这也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的特色,非香园小径,非亭台西楼,而是关河冷落,残阳西照,是断鸿声远长天暮。例:“《凤归云》: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

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

抛掷林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叶先生评这首《凤归云》体现了柳词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摹景状物写的非常真切,用语不因袭,不套用,以亲身目之所见,身之所感入词,因而柳词的气息是很清新滴。“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

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写的非常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

上片写景,下片写的则是柳永自己的心意。柳永心怀高志,但命途奄蹇,每求而不成,一辈子在社会底层辗转挣扎,在仕途上非常落魄,果然是驱驱行役苦,苒苒年华老,追蝇头小利,逐蜗角功名,浪得虚名很大,实惠一点也没捞着,失败。

关于柳永的轶事是很多滴,传说金主完颜亮读《望海潮》,见词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不禁拍案奋发,邪自心头起,恶从胆边生,遂有投鞭伐宋之意。又说宋神宗本喜读柳永词,柳永不第,填词自遣,内有“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句,神宗怫然不悦。

柳永再考中第,神宗御笔轻勾,就把柳永好不容易到手的功名又勾没了,说“且去低酌浅唱,何来求取浮名?”,于是柳永又落榜,从此自号“奉旨填词柳三变”。又说柳永去拜访宰相晏殊,晏殊出言相讥:就凭你也填词吗?柳永鼓勇反嘲:相爷不是也填得不亦乐乎吗?晏殊说俺填是填滴,不过不象你,尽填“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跌货色,柳永晕,于是狼狈辞去。

又说苏东坡明里表示柳词不上品,暗里却跟柳永较劲,每填词,辄问客僚,“诸君以为我的词比柳七如何?”幕僚就说“柳郎中的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众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