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写出有关莲花的诗句并做赏析

1.关于莲花的古诗及点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不要爱莲说啊?那我只找到两首可不可以啊?。

2.关于莲花的诗的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

芙蓉②向脸两边开。

乱③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王昌龄集》。

【注释】

①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②芙蓉:即荷花。③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3.描写荷花的句子,并加以赏析并加以赏析.每句话要少于100字哦哦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空心)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缠生藤蔓,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4.荷花的诗句以及赏析

描写荷花的诗句及赏析: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3.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诗人民歌的《西洲曲》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5.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出自宋代诗人姜夔的《湖上寓居杂咏》

花园的围墙曲曲折折,柳树在夜色中昏昏暗暗,若隐若现,人静山空,小窗内射出一盏孤灯的亮光。

池塘里荷叶像云彩一样弥满并送来阵阵香气,一只小船摇曳着,乘着夜色驰向萧山方向。

5.有关荷花的古诗及赏析

关于荷花的古诗词 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采桑子 (晏几道)白莲池上当时月, 今夜重圆。

曲水兰船,忆伴飞琼看月眠。 黄花绿酒分携后, 泪湿吟笺。

旧事年年,时节南湖又采莲。 莲花 (清·王文治)长夏阴阴万绿棑,杖藜转过别峰来; 方塘水静无风动,一朵白莲随意开。

莲花 (清·张问陶) 新雨迎秋欲满塘,绿槐风过午阴凉;水亭风日无人到,让与莲花自在香。 荷 (清·费丹旭) 一棹西泠路,芰荷开绕塘;歌声起何处,飞出两鸳鸯。

残荷 (齐石白) 山池八月污泥竭,犹有残荷几瓣红,笑语牡丹无厚福,收场还不到秋风。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采莲 (南朝· 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子夜吴歌(其二) (唐·李 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采莲歌 (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芙 蓉 (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咏荷诗 (江 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古风(其二十六) (唐·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折荷有赠 (唐·李 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陈·祖孙登)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轼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越 女 (唐·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黄莺儿 (宋·晃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 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 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 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鹧鸪天·赏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

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回文·夜雨寄远 (不详) 风荷冷碧水,骤雨暮云浓。明月孤舟小,雁归阻远峰。

峰远阻归雁,小舟孤月明。浓云暮雨骤,水碧冷荷风。

悠游莲田 (不详) 春之莲:朝露映晨曦,鱼戏动新荷。夏之莲:莲叶何田田,小镇添新装。

秋之莲:轻风送凉意,莲池坠粉红。冬之莲:寒风枯土黄,残荷生藕红。

谒金门 (南唐·冯延己) 杨柳陌,宝马嘶空无迹。 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江海客。

梦觉巫山春色,醉眼飞华狼籍。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为爱莲房都一柄,双苞双蕊双红影。雨势断来风色定。

秋水静,仙郎彩女临鸾镜。 妾有容华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

花却有情人薄幸。心耿耿,因花又染相思病。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贪采嫩香星眼慢。

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身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

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

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

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常厮类。

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采莲曲·古今乐录 和云:"采莲渚,窈窕舞佳人。"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

为君侬歌世所希。 世所希,有如玉。

江南弄,采莲曲。 采莲曲·古今乐录 和云:“采莲归,渌水好沾衣。”

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莲疏藕折香风起。

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 采莲曲 (唐·崔国辅)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

6.关于莲的诗句和赏析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碧绿的菏叶生长在一道弥漫的幽泉上,每当朝向东升的旭日时,荷花都透出一阵阵的鲜艳和骄翠,仿如把翡翠似的绿粉撒在娇嫩的花之上伴着这秋花绿水,青草叶上也覆盖着严霜;荷花的绝色是空前绝后的,她的馨香品性还有别的哪种花能想她一样,寒风将花朵吹落在地上,失去她芬芳的年华而缓缓凋谢;荷花的一生无所依托,即将随波飘荡时他还只愿生长在华池的旁边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这首诗赞扬贞洁之士有美德,惜其才不得见用,位不得其处。为人为己,皆不影响诗意。 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无边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使我们感受到莲花的风光之美

谢谢

7.赏析 写莲花的诗

写荷花的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

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

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

8.描写荷花的诗句和赏析有哪些

《枯荷》 宋·许棐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注释】衰飒:衰败凋残。青钱:喻指荷叶。肯信:怎信、岂信。

【解读】讽喻之意。繁萎荣枯,自然之序;盛衰兴替,人事之常。一反赞美惯例而另辟一径,以荷花的荣枯以喻人事盛衰,皆作者自表心意而使其然。

东坡云:“荷尽已无擎雨盖”,前二句意本此,着力演绎其“枯”。

下半以回顾为转、以议论作结,可惜是回到了宋诗说理的窠臼。

作者面对衰败已尽的枯荷想到了现实:荷在盛极时可是绿盖满池塘啊!那时会想到在肃杀的秋天衰败凋残的惨境吗?会相信这个枯败殆尽的结局吗?

转句用“青钱”喻荷叶,就通过阿睹物“钱”把物事扯到人事上来了。人事沧桑、命运盛衰,那些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之辈,会想到将来可能有破败的一天吗?

比兴得体,讽刺辛辣,有如当头棒喝!

9.赏析一首有关“莲”的诗歌(先写原诗,后写赏析)

曲池荷 唐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赠荷花 唐 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采莲曲 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和文与可菡萏轩 宋 苏轼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荷花 宋 陆游南浦清秋露冷时,凋红片片已堪悲。

若教巨眼高人看,风折霜枯似更奇。莲的文化 刘静波 梅兰菊竹,多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而莲花却为更多的不同阶层的人所喜爱。

文学作品中,咏莲的诗词很多,而且写得也美,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早晨的阳光,把凝聚在荷叶上的露珠吸干了,圆圆的粉红色的花苞随着晨风的轻拂,渐渐举了起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 在众多的咏莲文字中,最为人称道的应推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他把莲人格化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他把自己的品格、自己的愿望及自己的美学观念,统统融汇在莲花里了。 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是情理之中的。

春兰、秋菊、腊梅,还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诸花,也称君子之花、高雅之花,也有其某些象征意义,但它们毕竟只能供观赏。而莲除观赏价值外,还有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其子、其根可入药,可作佳肴,是餐桌上的美味。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物质文化生活中,莲占有相当的地位,并且大踏步进入佛门圣地。

佛家崇善、崇美、崇洁净,选中莲花作为象征和代称,可谓慧眼独具。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象征圣洁的莲花座上,并且还演义出与莲花有关的传说:释氏母亲怀孕满月,游园时攀无忧树,树下忽然开出莲花,大如车轮,此时释氏便从母亲的右肋生出,坐在莲花上。

佛教经书也有不少冠以莲花二字,如《妙法莲华经》等。也有不少僧人取洁白纯真美丽之意,以莲为名,以莲为寺,以莲为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