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含有军事意象的宋词

1.辛弃疾军事意象有哪些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 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男子风范,从而使豪放词得以真正兴盛起来,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2.含有意象和意境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写诗如做

梦,析诗如解梦

写诗要借助意象

赏析古诗要借助诗中的意象

意象=意+象

意:表达情感

象:诗中的山川草木、人物等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翠绿的竹林外,几枝桃花摇曳生姿。鸭儿

在回暖的江水中嬉戏。(春天的无限生机)的整体画面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起头看见

了南山。(多么惬意自由自的田园生活啊!)

表达了诗人田园生活的闲适心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呢?

前两句的意象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田

野)子规(杜鹃乌)……

草木葱郁的水色天光辉映的声声啼叫的如

烟似雾的意境:多么美的乡村四月啊!草木葱郁的山原,白茫茫的河水和稻田,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

再来看后两句:四月乡村人忙碌,刚忙完采桑喂蚕,又在水田插起了秧。繁忙紧张又从容的四月乡村之人!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太多了,在此抛砖引玉,供参考。

3.好听的有意象的诗词古词

词·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词·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词·瑞鹧鸪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词·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词·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新荷叶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4.宋词的词人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

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

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

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

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