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康乾盛世所谓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有些中国历史学家们将“康乾盛世”称为辉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的奇迹。他们认为国家统一的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学术文化的集大成趋势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历史特征。 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的质上还是量上,它都逊色前代。首先,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 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其次,康熙时代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侵略,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使疆域空前扩大。 第三,雍正时代广泛实行“摊丁入亩”税制,使经济、人口迅速发展。 第四,乾隆时代继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人丁繁 多,国家富庶起来。经康乾百余年的发展,人口已超过3 亿.是明朝最多人口统计数的5倍,比清初人口最少时增长 了20余倍 康乾盛世的手工业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还是发展很快。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竞来购买贩运。 清代的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棉纺织工具有显著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贾多以此起家”。苏州的“益美字号”,因大家誉其“布美,用者竞市”,“一年消布,约以百万匹”,结果“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苏布“名称四方”,可见信誉之广。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时,不说官窑,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除景德镇外其他各地的制瓷业也都发展起来。据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品产地共有四十余处,遍布各地。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很发达。康熙至乾、嘉之际,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每岁产蔗糖“六十余万篓”,“篓一百七八十斤”,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行业,也日益发展起来。 矿冶业在清代也有进一步发展。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的规模都比较大。如云南的铜矿,至乾、嘉极盛时,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其中有官督商办的大厂,也有私营的小厂。“从前大厂(砂丁)率七八万人,小厂亦万余人,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十万,皆各省穷民来厂谋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庆十六年)间,云南铜矿的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余斤。乾隆时,贵州铅矿年产黑铅也达到1400多万斤。广东的铁冶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业也很发达。那里有铸锅业、炒铁业、制铁线业、制钉业和制针业等行业,而尤以铸锅业最为有名。所铸铁锅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而且也大量输出国外。 商业的繁荣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如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花却又仰给于外省。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 2.康乾盛世的有关资料.不贴了,你到百度 这个网站,里面有如下内容,你自己参考,看那些语句有用,要我找课本是找不到了。 (一)简介 (二)康乾盛世的手工业 (三)“康乾盛世”的农业 (四)“康乾盛世”的疆域 (五)“康乾盛世”的人口 (六)“康乾盛世”的文化 (七)“康乾盛世”的吏治 (八)“康乾盛世”的政治制度 (九)“康乾盛世”的弊政 (十)“康乾盛世”的对外关系 (十一)“康乾盛世”研究 “康乾盛世”时期的饥荒 (九)“康乾盛世”的弊政 (十)“康乾盛世”的对外关系 (十一)“康乾盛世”研究 “康乾盛世”时期的饥荒 3.【论康乾盛世作文】用比较历史学的眼光看历史是一种正确的看历史的方法。 清朝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268年,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占了134年,时间很长,成绩也很突出。尤其是康熙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非常有才华,非常有学问,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也是我最为钦仰的政治家之一。 雍正也是个很杰出的皇帝,医生致力于国事,生生的累死了。乾隆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把他爷爷和父亲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尽管我是很烦这个人的。 一般来说,在封建皇朝,皇帝的优劣极大的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毫无疑问,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是自秦以来很为少有的杰出的君主,所以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准确的说法是康雍乾盛世),但是现在有的人却极力的否认盛世之说,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盛世是有五个标准的: 其一,就是国家完全统一。这个清朝无疑是做到了的,而且很是出色,疆域大而且稳定,我们中国现在能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就是在康乾时期奠定的扎实的基础。 不少人说宋朝也算盛世,我承认宋朝的经济是极为繁荣和发达的,但是它一直被别国欺负,始终没有统一,始终是那“半壁江山”,这样的条件而称盛世,滑稽! 其二,经济发展。在那个时代当然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耕作土地面积的增多。 不读史书,就看那些现在很火爆的清宫戏,就可以知道,那时的生产力很有提高,国家财力充足,储备雄厚,这不是偶尔如此,而是长期如此。 其三,国力强大。 这个主要指军事实力。没有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一切就没有保障,都是鸡蛋,掉到地上就碎。 其四,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在很长的时期内,很少发生叛乱,历史上最爱作乱的边疆少数民族一直和清中央王朝保持较好的关系,即使有叛乱发生,也很快就被平定。 不像很多朝代,一直和边疆地区纠缠不清,欲进不得,欲守不能,夹在中间,来了就打,不来就散。 其五,文化繁荣。 这一点,清朝也很做到了,最让人瞩目的就是编书,比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很了不起的文化贡献。 以上是我的标准,不是专家的标准学术界的标准,他们是什么标准我不去管他。 明显的是,清朝都很好的做到了。 而且那个时期全国蠲免钱赋近3亿两白银,不仅养活了3亿人民,而且国家常年有大量的储备,称其为盛世是毋须赘言的事。 历史不仅要纵向比,更需要横向比较。 汉唐是公认的盛世,在于它不仅先进强大,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绝对的无与伦比。虽然,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仍然在世界这个坐标系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但是它落后了,尤其是思想方面。 所以说,尽管是盛世,但是它仍然有着极大的不足。 在我看来,闭关锁国和禁锢思想就是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我们中国早近代受尽了欺辱。我觉得康熙要对闭关锁国负极大的责任,他本人极其努力的热心的全面的学习了外国的各种先进的文化,其成就让那些外国人都钦佩不已,自叹不如,但是他没有让整个国家都学习都应用,而是下令闭关锁国。 我虽然对他极为倾慕佩服,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他。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极为崇拜他,尤其是乾隆,几乎事事都向他爷爷学习,和他爷爷比,这样就更导致了这个错误的政策的彻底性。 后世的皇帝们更加碌碌无为。 禁锢思想则是以文字狱为代表,不必细表,因为都比较熟悉,看看那些影视剧里面的情节,虽然不一定真实可靠,但是反应了整体剧烈残酷严重的情况。 思想被禁锢,那么灾难的种子就被埋下,一旦爆发,破坏性也比寻常厉害。苦难也就越深重。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看问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样才可以全面,客观,清楚的弄明白问题。 所以我认为,称其为盛世,无可厚非。这不仅是我对清朝的偏爱,而且也是事实,不管你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都是事实。 我就是很不同意那些专家学者对康乾盛世的极力否定,否认其为盛世。或者我们一块读读**同志的《矛盾论》,我是个学生,学习学习很正常,要是我错了我就改。 4.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使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如蒸汽机,火车1。康乾盛世的繁荣主要建立在完善的体制,尤其在康熙朝实行“永不加赋”而取得了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粮食和促进商业进步。 货物流通, 经济自然发达。 雍正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国民通过土地和收成的多少来交税而不是每人交一样的税,和“火耗归公”:把铸钱时用于补贴银两在兑换、熔铸。一下子增加了大量政府收入。 完善的财政体系和鼓励农业发展造就了清朝的康乾盛世盛世。 2。十八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由地主贵族控制的农业圈地(即中国的井田制)转化成为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保存、运解中损耗的钱从地方官员手里转到政府统一控制,快速旋转织布机(SPINNING JENNY)等新发明很快的加大了生产量。大量的生产富余使西方国家迅速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 结果:中国逐渐形成闭关锁国,导致军事扩张和殖民主义。西方国家在相互竞争中逐渐形成现代话国家而清朝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被世界潮流抛弃而导致1840年后中国的衰弱,生产落后从而由盛转衰。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发展 5.寻:对(康乾盛世是历史的倒退)的解释有关资料回顾中国近代史,总是联想到贫穷、愚昧、落后、保守、软弱无能等词眼。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一个“地狱”般的中国,归结原因,历史书上给出的答案大多是晚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与坐井观天、妄自尊大的“闭关锁国”政策。但我们如果深层次地观察历史,就会发现那一切并非都是晚清王朝的过错,祸根早已埋下,中国是被一步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似乎对现今社会没有多大启示意义了。 可是并非如此,晚清之前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如果我们不给予必要重视,定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障碍。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有感性的,人性是难测的,因此历史是有弹性、偶然性的,并非总是进步战胜落后,文明战胜野蛮。 在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形前进的总过程中,下降和后退绝对存在,而且在某些地点和时间段上还相当突出。公元5世纪,文明的西罗马帝国被排山倒海而来的蛮族灭亡,欧洲步入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才光明重现。 中国呢?中国比欧洲更不幸,自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基本上停滞不前,其中四次历史大倒退将中国一步步推向保守、贫穷、愚昧、落后、软弱的深渊。 功不抵过的康乾盛世 古代没有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极高,但自然增长率却很低。 主要的原因是疾病、战争、灾荒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从世界范围来看,疾病(瘟疫)是第一大杀手,1347——1350年遍及全欧洲的黑死病消灭了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在中国,疾病同样是最大杀手,但中医的发展水平长期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自然环境也不适合瘟疫的大范围扩散,所以疾病对人口的抑制作用是比较稳定而有限的,在没有战争与饥荒的情况下,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很高的,战争及其引发的社会动乱及饥荒是中国人口最大的抑制与削减因素。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中国人口就在达到了5900多万,一直到明朝时人口最高峰的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时,人口不过才达到6100万,1500多年间的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 这期间中国的人口波动幅度很大,一般规律是每个王朝初的短暂繁荣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人口大量增长,然后维持稳定,到了王朝末期人口又急剧下降。秦末、西汉末期、隋末、唐末、宋末、元末的战争都将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大混战更使中国人口达到最低谷—不足九百万。 清兵入关后,长城内外合为一体,佛教也早已传入蒙古草原,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减退,中国历史上最大战争策源地消失了。康熙执政后,接连收拾了三藩和噶尔丹等叛乱,当时沙俄羽翼未丰,侵略重心又在欧洲,对中国构不成威胁。 康、雍、乾三位都是兢兢业业的守成君主,在维持国家稳定、安抚人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时间,中国内忧外患全解除,加之天公做美,风调雨顺,中国人过上了声色犬马的太平逍遥日子。 而且“康乾盛世”长达134年,超过“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之和,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口开始无节制的灾难性增长。 康熙即位的1662年,中国人口不到五千万,而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国人口就达到了3.91亿,短短124年间,人口增长了7倍,为今日13亿多人口的沉重负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3.9亿已经超过中国1300万平方公里并不富饶土地的承载极限,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人民营养不良、贫穷加剧、官员腐败盛行、无业流民增多、垦荒运动扩大、生态环境恶化)。中国人的好日到头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帷幕。 长人不长智,这是清王朝的最大特点。鸦片战争中,一支四千人的英军便打得拥有四亿人口,八十万军队的庞大清帝国屈膝投降,当时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令人震惊。 这种灾难也是“康乾盛世”埋下的祸根,正是“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将元、明时期形成的思想禁锢与文化奴役推向了颠峰。 文字狱使知识分子如履薄冰,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纠正“错”字上。 科举考试中,四书五经成为唯一内容,这使中国的教育变得“冰清玉洁”,纯净得如同一张白纸,唯一的污点就是儒学。八股文的机械训练使人们头脑中的想像国力荡然无存,完全沦为砌字的工匠。 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满清保留了其奴隶制残余,君臣、君民的称呼消失了,中国只剩下皇帝(男人)一个主子,连皇帝的叔伯兄弟都是奴才。 一声声“奴才”、“狗奴才”推毁了中国人的尊严与自信,泯灭了灵性与创造力。既是奴才,就不用思考,既不用思考,那脑子就没用了,所以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已经堕落成为一个几乎一无所知的原始部落。 时至今日, 缺乏独立思考仍是不少中国人的性格弱点,跟风从众、迷信权威、拾人牙慧、鹦鹉学舌、爱凑热闹等现象都反映出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