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说明

1.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的介绍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唐诗与宋词的鉴赏全集,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遴选了历代最负盛名的诗词作品,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诗宋词的总体风貌,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作品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2.唐诗宋词赏析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3.急需一篇宋词加赏析课前五分钟演讲用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闻鹧鸪。 赏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

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 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扰江西时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地区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 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末尾两句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 暗示复杂的斗争形势,形象鲜明,语言简洁,含义深刻,耐人咀嚼。

4.求高中唐诗宋词的简要赏析

先放上五篇,如果满意,我再把其余的用邮件发给您吧……。

1·使至塞上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在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直”字峻拔挺立,“圆”字明亮温暖。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线条纵横交错,色彩斑斓,意境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登高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宫怨诗。

全诗共四十四句,二百七十多字。诗中没有一般化地罗列后宫女子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一个终生被幽禁的宫女为典型。

不写她的青年和中年,而是写她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是写她的绝望。通过这位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形象概括地反映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宫廷生活的黑暗、残酷,控诉了封建帝王广选姬嫔、摧残无辜女性的行径。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顶真、对比等修辞手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式错落有致。

诗中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描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唐代以宫女为题材的诗歌中,堪称少有的佳作。

4·竹枝词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此处主要运用借代和对仗两种修辞手法。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5·虞美人 李煜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5.20首唐诗宋词加赏析,原文50字左右,赏析300字左右

1.苦涩的求学路还很长,但我不会寂寞;因为我满怀母亲与大山的期望,因为我的心中有个永不会落下的太阳——母亲,大山! ——《招招手,豆角般的月儿》 山东淄博市一考生 2.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一个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 ——《今夜星光灿烂》 江西考生 3.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是否发现心灵已粘满尘埃?那么用友善把心注满,用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世界依然美丽如昔! ——《用友善把心注满》 河南考生 4.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机会。

有的人能把握机会,取得成功,有的人却只能对机会望而兴叹,因为机会只垂青有准备充分的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逆境对于强者来说,是迈向高一级台阶的垫脚石,是驶向万里征途的加油站,是大海上乘风破浪航船的强劲风帆。 ——《逆境造就成功》 河北考生 5.书之声悠远,书之声激昂,书之声清脆,书之声涵盖了千古。

——《书之声》 江苏南通考生 6. 笛声清越,萧声深沉,古琴丁冬,琵琶瑟瑟,这些丝竹之音,吹之抚之,皆使人沉醉,却都比不上书之声。 ——《书之声》 江苏南通考生 7.从不怨自己没有动人的容颜,从不怨自己没有婉转的歌喉,从不怨自己没有婀娜的舞姿……从来不怨什么,而是一直对自己说,即使没有这些,我也是一颗美丽的星。

——《我也是一颗美丽的星》 湖南怀化考生 8.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不可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是不可能。

只要你做了,面对着世间万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可能。 ——《1+1=?》 福建南平考生 9.我为书而醉,醉在那书卷的馨香里;书如酒般让人沉醉,而我愿意一生守望。

——《醉在书卷飘香里》 广东深圳考生 10.自然像一道无比绚烂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枝悠扬婉转的乐曲,生活像一片蔚蓝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还是咸,看一看美丽的自然,我的生活边充满了情趣。

——《我美丽,因为我热爱自然》 湖南长沙考生 11.交往的条件是真心,而真心却需要长时间才体现出来,但真心交往的,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 成都考生 12.交往能使你的心理不断完善、进步;交往能使你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到快乐;交往还能使你学会许多知识,弥补自己不足。

——《交往说明书》 成都考生 13.雪花随着时间降落了有融化;玫瑰伴着时间绽开了又凋谢,凋谢了又绽放;而不同时间里的人,他的思想又会怎么样呢?是否也会变换?…… ——《浸在“赞”海中的树》 湖北宜昌考生 14.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要自我设限,超越你的心理高度。每天高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成功的告白》云南考生 15.心平气和待人,是醉人的馨香,更是豁达的胸襟与气度,是对生活理解和感悟。

——《馨香醉人》 甘肃兰州考生 16. 生命, 总是美好的。不是因为苦恼太多,而是我们不懂得生活;不是因为幸福太少,而是我们不懂得把握。

——《我需要的生命》 辽宁大连考生 17.小鸟为灿烂的阳光歌唱,绿叶为拂过的春风歌唱,大海为蔚蓝的天空歌唱。那些动人的音符串起了支支旋律,飞进我的心里,让我也想唱首歌。

——《我想唱首歌》 上海考生 18. 同一轮太阳,不同的角色,落日的余辉总是使人安静,它给人历决不仅仅是温暖和光辉,它使人踏实,使人奋起,使人满足,新一轮初生的太阳与永远灿烂不朽的太阳总是同一轮太阳,朋友,和不感受一下落日带给你的光辉? ——《日暮里的歌声》 深圳考生 19.在现实生活中,使我感动的事实在太多了。但我不为一件漂亮的衣服所感动,不为能住上豪华的新房子所感动,不为金钱所感动,不为名利所感动……能感动我的只有世间那点点滴滴的真情。

——《点滴真情令我感动》 河北考生 20 。没有的大奖的喜悦,没有当明星的荣耀,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使我读懂了人生这本书,真正体会到人间的真情,正是一次次的感动,使我走向了成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点滴真情另我感动》 河北考生 21.坚强的人值得喝彩。同时我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要做一个坚强的人,赢得别人的喝彩! ——《喝彩》 北京考生 22.鼓励,是学海中劈波斩浪的浆;鼓励,是人生中相互依持的拐杖;总在汹涌波涛中给予你无穷力量,总在低谷中增强你的自信! ——《“鼓励”自传》 江苏考生 23. 海,给了鱼儿一片蔚蓝的天空,鱼儿,也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润土,树,也反赠给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们自由翱翔的天堂,鸟儿,也赋予天空一片快乐。

——《无语》 20004江苏常州考生 24.如果你还在遥望蓝天等待着青云直上,那么就请你低下头来,为自己成功的路上铺设一条平凡的助跑线,并请记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厚积才能薄发》2005陕西考生 25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管失败还是痛苦,我们如果能快乐地笑一笑,高歌生活多么好,蓝天白云多么美,那我们就会获得微笑的幸福,甚至能拥有金灿灿的硕果。

朋友快快亮出你的笑容吧。 ——《微笑的魅力》 2005湖南考生 26.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降生在世上。

6.唐诗宋词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赏析——

第一首很象是山边田头人们常常听到的山歌。诗中的这个姑娘也许是在江上打鱼,不然就是在河边洗衣吧。在春风淡淡的日子里,杨柳都吐出碧绿的长条,江水又是那么平缓。她正在从事劳动的时候,忽然听见一个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声好象从江面飞渡过来,总是盘旋在她的身边。虽然歌词的内容不完全听得清楚,却又好象是为她而发似的。等她倾耳细听的时候,歌声又忽然给一阵江风吹断了。然而不久,歌声又响起来,又在她耳边盘绕着,赶也赶不掉……就这样,这位姑娘的心情给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静不下。

这首诗正是巧妙地描写了这一场情景。开头一句只是就眼前的景物描绘,通常是没有什么深意的;第二句才是叙事,写出了一位给歌声逗引得心情起伏不定的姑娘。接下去就是两句妙喻:“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两句诗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诵。因为它语带双关地用“晴”来暗喻“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又是此时此际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两种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声统一在一起,如此贴切自然,又使人感到有意外的喜悦。这样的谐声借喻,早在南朝民歌中出现,它不是只能在纸上舞文弄墨的人所能想象,而是只有善于通过歌唱来抒情表意的饿劳动人民才能够有的巧思。

劳动人民在诗歌中运用双关语,都是含蓄而不晦涩的。用“莲”喻“怜”,用“迟”喻“池”,用“晴”喻“情”……都是如此。正因为有含蓄的美,所以象这首诗的女子就不象那些戴着道学的假面具的大人先生那样,绕了几个圈子也还闪闪缩缩的半吞半吐,说不出半句心里的话;但也不是赤裸裸的叫喊,使人觉得唐突。而是含蓄地用双关的语言,巧妙地道出了自己这时候的心情。

第二首也是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一首。

7.比较有意义的唐诗宋词并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终于没有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啊!

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