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有关音乐意象

1.我国古代诗词中关于音乐的诗句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写音乐的。好象还有韩愈的一个《听颖师弹琴》,你可以去找找。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细品味,逐渐清晰:

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接下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我们形容一个人美,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

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的鸣声;弹到婉转之处,仿佛莲花上的露珠滴落,幽兰也发出笑声;弹到凄清之处,长安十二个城门的气温都变冷,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整个长安笼罩在寒光之中;弹到悲伤之处,致使女娲补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怆然而下,似乎看到李凭在教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技艺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学习,那音乐感动得老鱼也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也舞动起来;月宫里的吴刚也听得难以入眠,依着树发呆,就连玉兔也不知寒露已打湿了皮毛。这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水中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这十四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2.什么流行歌中有古典诗词意象

了解更多去google上搜,有很多!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李修安词,陈富荣曲)亦为一例: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

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巴山夜雨》(李进演唱)化用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的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迹。伤心是一壶酒,迷惘是一盘棋,我不知道今夜该不该为我哭泣。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想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在这些歌词中,作者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夜雨寄北》的感伤,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

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Chrysler〓 的感言: 谢谢啊。

..真的太感谢了,网址给得太好了!。

3.什么流行歌中有古典诗词意象

了解更多去google上搜,有很多!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李修安词,陈富荣曲)亦为一例: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

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巴山夜雨》(李进演唱)化用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的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迹。伤心是一壶酒,迷惘是一盘棋,我不知道今夜该不该为我哭泣。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想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在这些歌词中,作者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夜雨寄北》的感伤,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

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Chrysler〓 的感言: 谢谢啊。

..真的太感谢了,网址给得太好了!。

4.宋词的词人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

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

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

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

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

5.对唐诗宋词中几种常见意象的探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6.笛子在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笛声,是一种悲凉凄切、清远悠扬的音乐,在万籁俱静的黄昏,在暗霜凝聚的深夜,在夕晖余照的古城,在秋风瑟瑟的边塞,永恒地回响着一支支清旷悠远的笛声,诉说着人生中的迷离风景和风景中深重低沉的呜咽。飘泊颠踬的游子闻笛伤怀,归心似箭;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凡此种种,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真可谓“玉笛横吹,离情万种”。下面,择取部分笛声飞扬,思绪万千的诗篇稍加类析,以飨读者。

(一)游子思乡,归心似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全诗是这样写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天的喧嚣热闹也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一阵嘹亮悦耳的笛声,这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飞扬,飘飘洒洒,铺天盖地,笼罩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举头望明月,张耳闻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不是欢快明朗的《欢乐颂》,而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曲。本来,古人离别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依依,暗含恋恋难舍的心情。现在,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以这样一种飘泊不定的身份,听这样一支哀怨痛楚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夜深人静,春风吹拂,笛声飞扬,溢满洛城,一个“飞”字,一个“满”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万千游子也耳听笛音,心盛乡思,随风飞扬,魂归故里,这是怎样一种急不可待,归心似箭的情思啊,非有饱受离别之苦者不能体会。

(二)征人思乡,嗟怨连连。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是勾联全篇,统摄全诗的关目。羌笛之怨实乃戍边将士之怨,具体分析,其怨有三:一怨环境之苦,处境之孤。一、二句以远川高山反衬“一片孤城”,特别是万仞高山,百匝千遭,把边关孤城围堵得严严实实,可见将士们驻守荒寒,倍感孤危;二怨春风不度,杨柳不青。如此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留给将士们的不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而是天荒地老,满目凄凉;三怨皇恩浩荡,不度边关。“春风”又可隐喻皇恩,玉门关以西是一片荒寒绝域,王维有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尚且不见,更别说皇恩普照了。几乎可以说,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住着一批冷落见弃的将士。他们与孤城高山为伴,与寂寞凄凉为友,长年累月,忍怨负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诗中“何须”二字又让我们心神一震,当边防将士在乡愁难襟时,也能意识到卫国戍边的重大责任。何须怨,即不须怨,怨也无用之意,战士们不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有比“怨”更重要的责任。这三个字展示了将士们哀怨之余胸襟旷达的一面。在艰难困苦中始终能为国家大义着想,这正是将士们最可宝贵的地方。

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含其中。着一“遍”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稀稀拉拉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吹奏的曲目《行路难》又照应首句的环境描写,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行军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也是横笛哀怨的内容之一。结尾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典型的“望乡”特写。皓月当空,白沙茫茫,几十万征人闻笛感怀,回首望月。这是一个多么宏阔壮观、凄清深远的场面啊,诗人以大夸张、大手笔写出了行军将士无人不有、无处不在、充盈天地的浓厚乡情。这种大规模、高密度的乡思离愁全是横笛遍吹引发出来的。诗人就是这样通过“横笛遍吹”将荒寒苦怨与望月怀乡巧妙地统一起来,使得诗歌感情表达怨而不哀,悲而能壮。李益的横笛声声,简直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7.【求古诗中常见意象至少20个一定要附上古诗例句在此先谢过】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10.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8.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意象

《梦回秦淮--玉梨缘》--心然

《月满西楼》--李尤

《念奴娇》--伊能静

《但愿人长久》--王菲

《天上掉下个琳妹妹》--梁康

《沧海一声笑》--黄沾

《枉凝眉》--郑绪岚

《难念的经》--周华健

《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有诗意,但不是古诗词。

《枉凝眉》不算是古诗词改编,但歌词颇有意境,而且这首歌会让人想起逝去的陈晓旭,淡淡的惋惜和怀念。我比较喜欢男旦李玉刚的版本,向

楼主推荐此视频:

/programs/view/XMIeOesUXQY/

9.诗歌鉴赏说说曲词中的意象包含怎样的内容(对比于唐诗宋词)1."柳

1."柳丝长玉骢难系" 写的是离情难舍,寸阴可贵 (1)“斑骓(杂色的马)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李商隐 此诗写一闺中女子深夜不眠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辛弃疾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

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一切愁绪都如流水般涛涛不绝.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武陵春) 忧愁之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