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和为贵的有关诗句

1.和为贵的古诗上一句是什么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扩展资料:

评价: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有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当时,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曾子认为,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之用,和为贵

2.关于“以和为贵”中的“和”的谚语或名言有哪些

(1)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张九龄

(2)礼让一寸,得扎一尺百。——曹操

(3)得饶人处且饶人。——曹雪芹

(4)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度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司汤达

(5)我们并不鄙弃一切有恶习的人,但我们鄙弃一点美德都没有知的人。 ——佚名

(6)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道人间之委曲? ——嵇康

(7)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波伊斯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3.描写以和为贵类的词有哪些

和为贵意谓在通常情况下,人际之间应保持和气。

《论 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揆情度理意谓按常人的情理来估量、推测他人。

揆,即 揣测,估摸。度,即度量,推及。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 三回:“不怪;揆情度理想了去,此中也小小的有些天理人情。 ” 宠辱不惊意谓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为其惊,而以平常 心视之,安之若素。

宠,即尊荣。辱,即羞辱。

明•洪应明《菜 根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 卷云舒。”忘怀得失意谓人与人相处,切莫斤斤计较。

亦作“得意 淡然,失意泰然”。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丝竹陶写意谓以优美的音乐来排解烦恼,平和自己的心 情。《世说新语•言语》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 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安老怀少意谓让老年人顺安,小辈们怀念。 《论语•公 冶长》:“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4.以和为贵的古诗有吗

1,一封家书为修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来源是一个典故,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了纠纷。

家人希望张英给家里撑腰,帮忙打赢这场官司。张相爷看完家书回了一封信,内容: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

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成为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段佳话。

2,“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意思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 扩展资料: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现在引申为化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或分歧,求得互相谅解,达到互相团结。

原文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日军侵华期间,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

作者鲁迅于是在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