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在唐代诗人中,最富有侠肝义胆的、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李白。 安史乱起,他满怀爱国激情,加入永王李璘的军幕,不料唐肃宗却认定李璘是叛逆,派大军围剿。永王兵败,李白锒铛下狱,长流夜郎。 受尽摧残,壮志不移。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淮,追击史朝义。 当时李白已六十一岁,疾病缠身,但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还是决心要从军报国,写下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诗中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第二年,李白就寂寞地病逝于当涂。 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他的忘年交魏颢《李翰林集序》说:"少任侠,手刃数人。 "唐刘全白《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唐范传正《李公新墓碑》:"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 "《新唐书·李白传》:"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任侠,除击剑杀人外,更多地表现于仗义疏财、结交豪雄。 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又《上安州裴长史书》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任侠生活影响了李白一生的性格,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和他在现实生活中对腐朽权贵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他反抗权贵的叛逆精神,唱出了"盛唐之音"的最强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并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形象,虎虎有生气。 它歌颂了侯嬴舍生取义、朱亥挥槌救赵的侠义精神,更强调了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表现了对皓首穷经的儒生的鄙视。《太玄经》是扬雄模仿《周易》的哲学著作,传说扬雄在撰写此书时,曾梦见自己口吐凤凰,集于《太玄经》上,可见他是很自负的。 当时的著名学者桓谭对《太玄经》的评价也很高 。但李白却不以为然,在《行行且游猎篇》中,他更直截了当地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如果我们再看看李白《嘲鲁儒》对迂腐儒生的无情嘲笑,就不难发现:李白对腐儒的鄙弃,与他对侠客的礼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仅体现了李白的个性,而且显示出盛唐时代的人生价值取向。李白的《行行且游猎篇》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三首诗,描述了咸阳游侠从意气相倾、畅饮高楼到从军边塞、杀敌立功的过程,表现出少年侠客风流倜傥的浪漫生活,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回荡着一种豪迈奔放的青春旋律,洋溢着朝气蓬勃的少年精神。 王维、李白这类的作品,在初盛唐时期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当时诗坛普遍的歌唱。在他们之前,有虞世南《从军行》,卢照邻《刘生》、《结客少年场行》,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从军中行路难》,陈子昂《感遇诗》其三十四"朔风吹海树"、其三十五"本为贵公子",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等等;与他们同时或稍前稍后者,有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王昌龄《少年行》、《塞下曲》,高适《邯郸少年行》,杜甫《后出塞五首》之四,李益《从军有苦乐行》等等。 即以王维、李白而论,此类作品也远不止上面引述的几首,王维还有《陇头吟》、《陇西行》、《燕支行》、《榆林郡歌》等,李白还有《幽州胡马客歌》、《行行且游猎篇》、《白马篇》、《少年行》、《扶风豪士歌》等。诗人们如此普遍而热烈地歌颂游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正是这些作品,形成了时代的大合唱,唱出了唐人昂扬激越的侠义精神,从军报国的爱国热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为国捐躯的慷慨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从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重要内容。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高适《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孟云卿《行行且游猎篇》。 2.谁给我讲点任侠的故事任侠 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也就是“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的意思。 (1).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 (2).任侠之士。指能见义勇为的人[1]。 任侠的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史记·游侠列传》:“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千古艰难唯一侠——任侠精神的泯灭 为我们这个时代开一张遗失清单,里边将囊括忠孝仁义、信礼智勇、道德气节、四书五经、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如今学琴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当国手,书画为的是升学加分)等等。 当然,还有一样,叫做“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何来风流洒脱的青春? 任侠现象的存在,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如同西方的骑士现象一样,都已经消失。令人悲哀的还不在现象的消失,而是精神的死亡。 任侠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笑话了。 让我们从这个“笑话”的初始形态来说起。初始形态的侠在古社会谓“游士”,实际上就是当时民间社会的一种具有自由身份的特殊平民,他们具有一般平民所未能有的特殊技艺——或是专门化的文化知识,或是超群的武艺剑术,因此脱离农耕而周游列国、自由流动。身为“游士”的武士,看重的是超越实利的个人荣誉与气节。他们在列国与同类间交游,并通过“游侠”的方式为人解难济困,从而成为活跃于民间社会的“急难足以先后”的“国之豪士”。 后墨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这里纯粹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墨子还概括了“任侠”精神的实质和内核——“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以及任侠精神的实践方式:“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干己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放他人的急难。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李白的一首《侠客行》,一时风靡无两。 任侠精神也是侠小说的核心。 王度庐所写《宝剑金钗》所表现的是侠之“情”。并将其深化为普遍意义上的“爱之责任”和“爱之欲求”的内部冲突:李慕白躲避俞秀莲,是为了促进俞、孟的结合;孟思昭以身殉友,是决意酬报慕白知己之情,成全秀莲终生幸福。双方皆欲成人之美,朴素的人性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侠之“情义”往往会导致悲剧。这使人想起某位哲人的著名论题:悲剧与其说是善与恶的斗争,毋宁说是善与善的斗争。如此看来,侠之悲剧包括今天的灭亡这个大悲剧都是注定的。 当然,许多侠者,往往有其名无其实。作为一种个人行为,任侠当然更不能拯救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我们这里所说的任侠,是广义上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关爱世人的情怀。 当任侠精神得以体现在许多诗人、艺术家、理想主义者以及市井百姓、乡野村民身上,将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如同任何没有经济价值的物事一样,它渐渐地被遗弃,曾经艰难悲壮的理想主义,成为了一个笑话。 3.任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 我查字典查不着任侠 是一种精神汉魏以降,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 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的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人人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虽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门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证明。 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妙之一。 4.求一张初二级上学期语文总复习卷(自己出的)(一)⑴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⑶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⑷“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⑸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⑹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①我是 ②阿长是 2、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 ;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子是 3、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指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5.《“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其中5—8小题每题3分,共12分。)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 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 曰:“病者无害,君可危。” 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 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 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 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 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 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公不敢卧,又坐待之。 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 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 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 欲击之。则又弯矣。 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 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 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 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 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 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乃执付有司而杀之。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 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决人生死 决:判断 B.阖户挑灯 阖:关闭C。 烛之,则纸人 烛:燃烧 D。 手弓而腰矢 腰:腰里插着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乃自卜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将代问之 师道之不传亦久矣C.审视,则土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D.皆为犬血模糊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7.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 ①②⑥ B。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9.断句与翻译。 (10分)(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3分)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