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这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最著名的婉约风格佳作,广受好评,连一向贬斥辛弃疾词的张炎也对之赞誉有加,认为是“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词源》)的典型。 其实辛词中以送春、惜春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如《摸鱼儿》《粉蝶儿》,但只有这首《祝英台近》得到了坚守婉约为正统的词论家们的认可。 原因在于此词温柔缠绵,含蓄敦厚,体现的是婉约风格。 这首词名为伤春,实为伤情,准确说是以“弃妇”为题材的。词的一开始“宝钗分,桃叶渡”,连用两典,将主人公的身份揭示出来。 自古以来离情最苦,伤别之作,若只写离愁,则易为情所役,有损纯雅之风。而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中”,就是避免直接的抒情,而是以景衬情、侧笔烘托,营造哀怨凄楚却温和动人的抒情氛围。 在起句将词意点明之后,并没有顺势描写情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而转笔写景,以迷离的柳色将离别的无奈烘托出来。紧接着,描写了女主人公惧风怕雨、伤春惜时的特点,旁敲侧击,却紧扣弃妇的主题。 登楼原为远眺,然而风雨交加,不见丈夫归来,却见春意阑珊,更增伤心。 满地狼藉的落红,将主人公的处境点明,她已如离枝的花瓣,再不可能飞回枝头,当然也无人怜惜。 莺声渐老,她感受着春光流逝,却无能为力,自己的命运何尝不是一样呢? “断肠”的凄苦, “都无人管”的自伤,“倩谁唤”的绝望,紧密相扣,淋漓尽致又含蓄蕴藉,的确得婉约之真谛。 如果说上阕的特点在于抒情之迂曲,下阕则是以奇妙的构思取胜。 下阕转而写其以花占卜的动作,借此表现女主人公于绝望处内心微渺的希望,从而将抒情推入另一重境界,更深入地描写了思妇的痴情和无奈。结尾处则以梦中呓语作结,更是一波三折,余音不绝。 情深故入梦,然而梦中依然绝望,绝望难免责怨,但温柔之人,即使在梦中也不会责怪对方,只将一种相思、一片痴怨归之于伤春怨春之情。 这一结尾韵味绵长,让人细味之下不禁为之黯然神伤。 整首词不离弃妇的幽怨之意,却无一句正面说愁,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平实风格。 2.祝英台近·晚春的解析是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也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阅,但从这首词的意境推测,可能是他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 全词的中心是写词人因春归而想家的悲凉情绪,它以春景为媒介,充分体现了自家身世和国家命运都很悲惨的感叹,是一首饱含政治色彩的上乘之作。它之所以流传下来,为人所喜欢,不仅在于它饱含深情厚意,更在于作者在写词时不是枯燥地、直通通地诉说,而在生动鲜活的意境描写中创造了幽远深邃的抒情境界。 上片即景伤春。词人的艺术触觉是十分敏锐的:他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久长。 在他的笔下,暮春的景致是何等地使人眼花了乱!“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二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被推到读者的眼前。 一株株樱桃,硕果累累,红得像着了火;一架荼正盛开着白雪般的花朵,与火焰般的樱桃交相辉映,整个园林红妆素裹,分外娇艳。 “春正好”是一句简洁深情的赞语。春天好,好就好在生机勃勃。 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蓬勃地向上生长;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在缓缓地飞翔;流莺呼朋引伴,娇音恰恰,就像奏响了一首首春之抒情曲。 ……可是好景不长,恰如前人的名句“开到荼花事了”所标示的,高潮一过,春姑娘就要回去了,想挽留也挽留不住。 也许正是因为预感到春之短暂,乳燕才飞得没有兴致,其翱翔之力“弱”了下来;那些自在的流莺,也因此而歌声不畅,它们的啼音竟然使人有“怯”的感觉。 燕之“弱”,莺之“怯”,其实都是词人感伤春天心理的外化。 读者切莫责怪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怎么会沾染上小儿女的伤春感怀,辛弃疾这里别有满腹心事。对于一个政治理想落空、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春归岂不是象征着希望破灭!自然景观的变化和季节的无情推移,牵动了词人满怀的愁恨,于是他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与作者的名篇《祝英台近。晚春》的结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用语和含义都很相似,只是这里语调更为急促,意思更为直截了当一些。 作者似在对空呼喊道:千愁万恨,都是你春天给引出来的;如今你自个儿走得利索,却把愁留给人不管了,你可知我已经愁肠千结,无法解开!这一串怨春之语,无理之极,然而有情之极,“肠千结”三字,尤能夸张地表达出词人抑郁不堪的烦乱心绪。 词的下片,具体而细致地抒写这被春天触动的愁和恨。 换头的四个三字句:“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承“肠千结”一句而来,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山的深沉悲痛。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 这春山、这烟波,象征祖国的分裂,象征政局的险恶,象征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接下来“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英雄的孤独感拂拂生于纸面。 所谓“古今遗恨”,按字面之义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向人们说明:词人之“恨”的内容,决非一般文人士大夫风花雪月的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而词人为雪此大恨而奋斗,响应都寥寥无几,此恨几乎无处可以倾诉,这又是自己满腔愁恨之更深一层者!紧接“蝴蝶”二句,化用唐人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一联而变其意。 《庄子》上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 后来文人就将做梦称为“蝴蝶梦”。千里梦,指自己的想家梦。 子规的叫声像是在说“不如归去”。这两句,是就情造境的哀婉之笔,以深夜不寐的痛苦情景,来将上文所抒写的内容进一步向广阔的时空延伸。 一个“不传”,一个“叫断”,是点铁成金之语,使得这两句比崔涂原诗更为凄切地表达出思家念远之悲。 还须指出的是,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上文的“古今遗恨”等来综合判断,这里的所谓思家,不是思念其江南地区的寓所,而是思念远在北方金人统治之下的山东济南老家。 全阕的结拍云:“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构锁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二语,修辞学上称为“顶真格”,其作用在于文气贯通地倾泻自己的苦痛之怀。这里以情语结束,但由于与前面的形象描写相联系,并且语意真挚感人,所以这个结尾仍然富有韵味,令人对这位爱国志士有家难归的痛楚油然而生共鸣之感。 辛弃疾的政治抒情词,就表达方式而言,可分为直抒与曲达两种。 所谓直抒,是指张口畅谈,议论之声滔滔不绝,悲壮之情,慷慨豪迈之志,全盘托出,没有半点含蓄,从不凭借外物,不依靠比兴等手法。 所谓曲达,是指心里有急切想说的话,但考虑到自己处境险恶,不敢将心中所想原原本本地畅快淋漓地说出来,而是凭借花鸟山水来抒发自己的忧愤。 本词就是属于后类。 3.【高观国《祝英台近》宋词鉴赏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波面澄本词副标题为“荷花”,上片先写荷花,再写人.首三句描绘荷花、荷叶,以红妆、翠盖来形容它们,以“拥”字衬托荷花之艳丽,以“翻”字刻画风吹荷叶的状态.时当盛夏,放眼眺望,但见水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里用一“暗”字说明其投影荫蔽了水边之地. “波面”两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陈与义《虞美人》词小序中描写荷花云:“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伊人亦结伴登上小舟,泛游于荷花中.采香,见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这里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写饮酒游乐.欧阳修有《渔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欢乐的情调,可以作为对比:“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写民间少女以荷叶当酒盏,欢饮至脸庞和荷花一样,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搁浅.在本词则仅以“水溅红裙”和“晚醉”来概括这游乐的场面,他们在舟中泼水相戏,溅湿了色如荷花的红裙,欢饮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月儿初上,风清露凉,欢乐已随白昼消逝,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片连接上文写分别以后,思念同舟赏荷的伊人.“两凝伫”,点出双方黯然难舍之情.伊人去后,唯余寂聊忧闷,耳中不闻遏云歌声,“娇姿”是指怀想中伊人默默无语的姿容,同时也关连到眼前“欲敛娇红向人语”的荷花. “魂梦”两句,写西风乍起,想伊人别情无限,魂牵梦萦,心中良苦.这里亦暗指荷花红,莲心苦,“朝来又觉西风起.”“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欧阳修《渔家傲》) 结末四句.以“遥想”两字,设想伊人此时亦正为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滨,双眉微蹙,宛如凌波仙子,纵然相隔云山万叠,自己亦能领会她的柔情.但她那优雅的仪态和轻盈的步履,犹如四周嫣然摇动的荷花,“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两者如今都无由得见,这种清幽的境界,亦只好让水际沙边的鸥鹭去领略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1)婉约(2分)试把花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2分) 小题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将带愁来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伤春怀人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2分)(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词风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从内容和风格来看应属婉约。“试”字表明她过去从未“把花卜归期”,而今情侣久别,相思深切,遂萌生“花卜”痴想,借数发簪上的花瓣聊以预测归期,乃是侥幸的自我欺骗与安慰,自然免不了才插上又拔下来,徒增“重数”的犹疑、忐忑与期待。此一细节刻画心理细腻,情致悱恻缠绵,虽与《秋思》“临发又开封”情景不同,手法却是全无二致,可谓异曲同工。 小题2:试题分析:画线说,春带愁来,春归去时,却不把愁带走,可见其表现手法是拟人。这是抒情主人公的埋怨,在愁。为什么愁,愁什么,联系全词可知,伤春怀人使然。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高观国《祝英台近》宋词鉴赏 急本词副标题为“荷花”,上片先写荷花,再写人。首三句描绘荷花、荷叶,以红妆、翠盖来形容它们,以“拥”字衬托荷花之艳丽,以“翻”字刻画风吹荷叶的状态。时当盛夏,放眼眺望,但见水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里用一“暗”字说明其投影荫蔽了水边之地。 “波面”两句,以澄霞比喻荷花,陈与义《虞美人》词小序中描写荷花云:“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伊人亦结伴登上小舟,泛游于荷花中。采香,见范成大《吴郡志》卷八:“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这里就指采摘荷花。 “有人”四句,写饮酒游乐。欧阳修有《渔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欢乐的情调,可以作为对比:“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写民间少女以荷叶当酒盏,欢饮至脸庞和荷花一样,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搁浅。在本词则仅以“水溅红裙”和“晚醉”来概括这游乐的场面,他们在舟中泼水相戏,溅湿了色如荷花的红裙,欢饮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月儿初上,风清露凉,欢乐已随白昼消逝,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片连接上文写分别以后,思念同舟赏荷的伊人。“两凝伫”,点出双方黯然难舍之情。伊人去后,唯余寂聊忧闷,耳中不闻遏云歌声,“娇姿”是指怀想中伊人默默无语的姿容,同时也关连到眼前“欲敛娇红向人语”的荷花。 “魂梦”两句,写西风乍起,想伊人别情无限,魂牵梦萦,心中良苦。这里亦暗指荷花红,莲心苦,“朝来又觉西风起。”“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欧阳修《渔家傲》) 结末四句。以“遥想”两字,设想伊人此时亦正为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滨,双眉微蹙,宛如凌波仙子,纵然相隔云山万叠,自己亦能领会她的柔情。但她那优雅的仪态和轻盈的步履,犹如四周嫣然摇动的荷花,“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念奴娇》)两者如今都无由得见,这种清幽的境界,亦只好让水际沙边的鸥鹭去领略了。 6.祝英台近·晚春的解析是宋词赏析--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这是其一。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一段话说明,这首词是带有婉约词的特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