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声声慢中意象有关诗句

1.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有哪些意象词

本诗中的意向词主要有:淡酒,秋风,北雁,黄花,细雨。

释义:

1. 《声声慢》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 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3. 秋风:秋风能渲染愁情。

4. 北燕: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雁象征离愁。

5. 黄花: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6. 细雨: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2.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有哪些意象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⑩?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⑩、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3.声声慢 李清照 中的意象赏析 并且举出其他诗词中与此诗词运用意境相

字词+意象赏析: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又怎能修生养息,酒难御寒,伶仃一人,苦不堪言。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用酒之淡,更衬托词人内心极其的苦楚愁闷,望北雁南飞,这几个角度都写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寓情于景,通过意向使愁变得具体可感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例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用强调的语气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愁。 整首诗都用了悲凉凄惨的调,从作者角度分析,当时正值晚年,一些生活细节也看得如此悲凉,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痛苦的心境,平实的语句中透的词义却是似浅实深。上片开笔连用七组叠词字来概括悲切孤苦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继续借眼前景物来倾诉忧愁,整首诗笼罩在一片凄凉悲苦的氛围当中。

补充艺术特色:

以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忽起的秋风、天上的大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强烈震撼读者的心。

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

其实这两首词意象是相同的,只是抒情不同。《醉》是相思之苦,《声》是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希望能帮到你! ^_^

4.《声声慢》中的梧桐的意象是

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举例:

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

《撼庭秋》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踏莎行》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

李清照生平

【生平简介】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时已惘然。

5.声声慢文学意象

“酒”,中国诗词歌赋中似乎总少不了这个意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归乡之喜悦,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惬意自适,也有“一杯浊酒尽余欢”的伤情…

“酒”本是男子所爱之物,甚至成为男子于文学中抒情的一种代表,然而在这里,李易安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女性,却是直接借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以说在当时是及其少见的。

在这里易安用“淡”来形容酒的味道,她内心凄凉,这种凄凉连酒都无法排遣,酒的醇厚都被冲淡到索然无味,仿佛不经意间就展现了易安的愁思至深,令人叹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借“鸿雁”来表达役夫的辛苦悲惨;《汉书》中的“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是鸿雁传书的最早出现。

而在易安这里,这只鸿雁并不是初见,而是“旧相识”,短短三个字,就指向过去——回忆起新婚时夫妻相思相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故雁再见,却已是物是人非,只剩自伤,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塑造浓浓的悲伤。

“伤心”一词指代不明,我理解为是无形中赋雁共情,人与雁同悲,更增哀愁。

“黄花”即菊花,在古代意象中菊花最普遍用来作为高洁之士的代表,而在易安笔下,它是愁的寄托。“如今有谁堪摘”亦是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云鬓斜簪,徒要教郎并比看”的美好早已逝去,如今花盛开,人憔悴,无人采摘 ,花自萎去,倍增伤感。

即伤往昔美好不再,又悼念亡夫,在语言之外的今昔对比,在不知不觉中衬托出不胜寂寞愁苦的情怀。

“窗”这一意象在古建筑中很常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州园林的窗景了。宗白华曾经说过“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中以吐纳世界景物。”(这样的角度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可以自如的控制时间流逝,使其节奏化。)

这首词里的“窗”更像是词人对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坚守,无论是秋天的景致,还是渲染天地的生息寒暖,秋雁悲鸣,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 ,她对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兴趣了,独自守在窗前,就像守着过去的美好一样。

(这里的“天黑”又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易安年少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时她兴致正好,天黑也不愿归家,而如今去是在盼着天黑,似乎只有天黑了她才可以在梦乡中回忆过去,极言愁之深。)

梧桐本是象征祥瑞,后因巫灵文化有了不祥的寓意,在汉代枚乘的文章中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人们便用半死梧桐来表示悼亡,丧偶。陈祖美认为“以梧桐的飘落喻指赵明诚的亡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声慢·寻寻觅觅

6.声声慢李清照中的意象赏析并且举出其他诗词中与此诗词运用意境相同

李清照诗词赏析--醉花阴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 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曲牌名。

北曲入黄钟吕,共八句,前五句系词牌的上阕,略有变化。 一般用作黄钟套曲的第一曲。

本词为节令抒怀之作。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 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于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然而也是这最为生活化的描写,造就了千古名句:“莫道不 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集评: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 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

曰:“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易安作也(《琅寰记》卷中引《外传》)。

写景贵淡远有神,勿堕而奇情;言情贵蕴藉,勿浸而淫亵。“晓风残月”、“衰莫微云”,写景之善 者也;“红雨飞愁”、“黄花比瘦”,言情之善者也(《论词随笔》)。

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 叶韵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 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论词随毛》)。

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

此阕为李易安早期代表词作之一。以“重阳”为题,抒节令思亲之情。

首先我们看到,这道词写的是重阳,既为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之时令,白昼应是越来越短,这里首 句却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何来“永昼”之说?显然这是作者自身的一种心理感知,于心理上说,时间 对于快乐与痛苦的心境是分别具有相对意义的,乐而忘时,愁而步艰。 作者正是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 ,以心愁之,心绪凝结,不得舒畅,当然就自以为是“永昼”之愁了。

而这一切皆源于两地分别的相思之 苦。 “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龙脑,瑞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金兽者,指兽形的香炉。

“淡烟炉中起 ,袅袅浮清室”作者感怀之时,枯座房中,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正如心头情思,悠悠无尽。

瑞脑 虽有尽时,时光亦有老时,唯孤寂苦闷之情思难了难终,有之增而无之减,更勿言排遣。 首两句,一句言外,一句言内。

云烟雾气相溶相合,情景相交,整篇词作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 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虽是夜晚,却又是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秋意寒思透过帷帐 侵入不眠人肌肤。

好一句“凉初透”,秋寒、心冷,字字点睛,意气满纸。重阳日,本为赏菊登高之佳节 ,当是味意盎然。

无奈何,亲人不在身旁,一个“又”字惶恐、忧怨、无奈,道尽心中离愁别恨。 “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出自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之意,悠 然自在,超脱化外。而作者酒在饮,花在赏,却是应景聊复,借酒浇愁之态,奈何愁上添愁,更对日落昏 老的苍凉暮景。

怎不惹人伤怀悲愁。 北宋诗人林逋咏梅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里以暗香指梅花。

而易安词中“有 暗香盈香”的“暗香”代指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骨迎风,风格近梅花,指标作者意趣脱俗,胸怀高洁 。 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篇高潮,“莫道不销魂”破空而出,道破多少含之 无露的情感,是人性无可压抑的真实情感的爆发。

用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销 魂”二字,点出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用于尾句,如灯启航、如钟醒目。

尾句双重否定的语气仿佛不 是出自词中女主人公之口,倒更像是在旁为之动情感伤的第三者。 这种书写作角度的改变,正是易安行文 大胆出奇、峰峦突起的独特魅力。

作者超越了词中的那个小我,对自满怀同情,以“莫道不销魂”感慨之 。更指点读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作者的情感通过第三者语气的渲泄,这种自我反观,将愁苦 对象具体对象化,加以观照和呤味。

可谓情境深沉,掠人心魄。 宋词人程垓《摊破江城子》曾将人与梅花比拟,“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似有神韵。

唐司空图《 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于菊”易安之“人比黄花瘦”似更胜一筹。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

7.和《声声慢》在意象和感情表达上有何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节令上:都是秋天

情感上:都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

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