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回乡偶书一

1.古诗:回乡偶书.节者:贺知章

其一: 回乡偶书 其二: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离别家乡岁月多, 乡音无改鬓毛衰. 近来人事半消磨. 儿童相见不相识, 惟有门前镜湖水, 笑问客从何处来. 春风不改旧时波.第一首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第二首译: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2.回乡偶书 古诗第1首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参考资料:

3.用回乡偶书来编一个小故事是用全部的古诗来扩展成小故事的啊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那一年,我被公派出差,正好路过老家,便想顺便去看一看.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啊,不但铁路修到了门口,连原先的泥巴路都换成了柏油马路,原来村头的那两头牛也不知去了哪里.倒是看见一个大广告牌上写着“前方200米:人和牛配种场”,我着实吓了一跳,后来才明白是“人和”牛配种场. 毕竟五十年了,你们看看我的头发都白了,也稀稀拉拉快掉光了,想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可是村里的美少年啊,现在却成了糟老头了.不谈了,谈着就伤心,还是找个人问问怎么去原来我那宅子吧.幸好家乡的土话我还是说得很溜的,不然一定要被人以为是外乡人狠狠宰一顿了. “小孩,你知道从前这里的贺知章的房子怎么走吗?” “你是谁啊,问他干吗?”一个村里的小孩斜了我一眼. “我就是贺知章啊,我想来看看.” “你,不是骗子吧,人家贺知章早就当官了,能有你这样的?扯蛋吧你!”小孩子不再理我,自己去玩游戏机去了. 还是打110吧,民警将我送到了我原来那宅子的门口,还亲切地和我握手告别,合影留念. 我惊讶地发现那座老宅子门口竟然挂着“贺知章故居”,有人收门票,这个不能报销的,我想了想就没有进去,反正里面的布置陈设我早就烂熟于心了,这次能看到保护得如此好也就放心了. 倒是门前的那个水溏子,看着就碍眼,想当年下雨天的时候,出个门都得趟过这个水溏子,弄得狼狈不堪,现在为啥还不填了呢? “同志,这个水溏子可折腾人呢,干啥不填了呢”我问门卫老大爷. “你是外地来的吧,你不知道,咱们这里住过一个名人贺知章,领导说要坚决保持故居原貌,就连门前的水溏子也要和原来一摸一样,要让它在春天起风的时候也能泛出50年前一样的波纹来.” “外乡人?”,保存了如此完好的故居却将故居的主人视作陌路人,那山、那水、那人,一切都随时光的变迁而不同了啊,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那门前的一池春波才是永恒的吧……。

4.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回乡偶书二首⑴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回乡偶书·其一》【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2] 注释译文编辑作品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⑺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1-2] [3] [4] 作品译文【其一】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