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姜夔的《踏莎行》这是一首相思词,通过对梦中人的描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态情。 上阕写梦境。“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形容思念中的歌伎身姿的曼妙以及歌喉的畹啭,同时也描绘出词人对心爱的女子感念之深。 “分明又向华胥见”,点明是在梦中,可见作者对恋人相思之频,以至魂牵梦绕。 “夜长争得薄情知”写由于相思,感到夜长难过,这种心情是一般薄幸的男子感受不到的。 其相思的分量,竟可以将漫山遍野的春色晕染浸透,这种强烈程度,既夸张,又切合自己的深切心态。不是自己真心爱着、恋着、思着这女子,绝没有这番鲜明、真切、深切的感念。 下阕写梦醒之后,睹物思人。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这都是经那位女子之手的值得回忆的物件。 词人睹物思情,愈发意识到心中的女子离自己越来越远,这种怅惘郁积在心上也就愈发深重。结尾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是词人想着那分别的时日,或梦中的情境,皓月凄冷,千山幽怨,那女子的身影在归途上孤零零地,无人陪伴,慢慢消失,好一番凄凉的景象。 这首词的梦境写得凝练,语词艳美,只稍作点染,一个令人怜惜的女子形象便凸现了出来。作者将情愁与悔恨交织,梦境与实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欧阳修踏莎行赏析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艺术手法试析这首词也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本文着重分析一下这首词的几种艺术表现.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马克思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是一例.作者另有《虞美人》“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少年游·草》“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现离愁.无论是此前的诗人,或者是作者本人,都经常以梅、柳、草关合离思,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根据认为,作者在这首词里所描写的残梅、细柳、薰草,虽然没有直接指明三者与离愁的关系,但却暗用了故实,寄寓了离愁.这三者的妙用,不止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离别的种种联想,触发离愁别恨.这三种景物,甚至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思念的人儿的形象:草绿的罗裙(如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柳细的眉黛、花好的容貌,正如作者在《长相思》一词中所说的“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作者拈出梅、柳、草,实中寓虚,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本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曹植《释愁文》说:“愁之为物,惟惚惟恍.”杜牧《愁》诗也说:“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是一种“虚”的东西.要表现愁,经常得化虚为实.莱辛说,诗可以把“不是可以眼见的对象”,描绘成如同“物质性的图画”(《拉奥孔》第十五章).“愁”无形体质量,所以诗人们常将它“物化”,说成可以抛掷剪割、车载斗量的东西,使人产生形体感和质量感,因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有的则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古来以水喻愁的很多,唐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一水牵愁万里长”,赵嘏“一溪萦作万重愁”,或者以水喻愁之多,或者以水喻愁之长.一物喻一物,可以作多边比喻.这首词说行人愈走愈远未有尽头,离愁也愈续愈长未有穷已,这离愁之延长,这离愁之不断,恰似溪桥下汩汩流向远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虽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 3.古诗词鉴赏答案,踏莎行,晏殊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请采纳) 4.如何鉴赏刘将孙的“踏莎行”这首词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南宋末年的进士,入元曾任福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 长。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以后,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 词人徜徉于湖边,只见丝丝细雨洒向沙滩,袅袅轻 烟笼罩了湖面。 “轻烟”“微雨”本为一物,唯因远近高低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状态。 词人仅用两个词 就将它在不同角度下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可见观察之细、体物之工。接着词人又描绘了近处的 四种景物:荷花、芳草、垂杨、渡口。 荷花灼灼,芳草芊芊,垂杨拂水,古渡无人,分开来看,是一幅幅 优美的小帧。 总起来看,错落有致,是构思巧妙的画卷。 这样的写法,颇似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词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 的画面,反以景语写情语,表现自己当时闲适的心情。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笔锋一转,词义突变。 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 出岫”,至此顿生惆怅,闲适的心情被心中压抑的痛苦一扫而空。 细按词意,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 的:其一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仿佛旧游的西湖;其二主观上词人有见过 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西湖的倩影依稀朦胧地出现在眼 前,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写来自然委婉,曲折感人。词人很讲究用词上的推敲琢 磨。 一个“忽”字,表达了时间之短促。“依稀”二字,又感觉缥渺朦胧,这两个字又是叠韵,在声情 上备极吞吐之致,仔细品味,不难感受到词人的故国之思。 下阕三句,是词人所抒情怀的高潮。红笺,通常指信纸,古代蜀笺有十色,红笺为其中之一。 词 人抒发离情别意、描写男女相思时,多用红笺这一意象,以增其凄艳。锦句,犹锦字,语出《晋书》所 载苏蕙织锦回文故事,也多被借用以表达思念之情。 可是这里词人却用来抒写政治感情。红笺以 血染,锦句用泪题,足见词人心中的悲苦。 下面他不说自己无时无刻不思念临安城,怀念临安的西 湖,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 前人论词,以为淡语、浅语、痴语、无理语、不要 紧语,表情达意最为巧妙,也最符合词情婉曲的特点。 “西湖岂忆相思苦”,正是痴情之语,无理之 语,那么词人思念南宋的深沉悲戚,不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出来了吗? 结尾二句,承接上阕歇拍,前后呼应,感情又深一层。 前面说见到的“荷花芳草垂杨渡”仿佛旧 日的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 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更是受政治因素 的拘束。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那只能在梦里了。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 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 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说明唯有在梦境中 才能再次回到西湖,但是即使到了梦中,也找不到去西湖的路。 这里说梦魂能够重到西湖,但又不 知从何而去,也是一个在前人基础上的翻用法。委婉曲折,尽表心中之悲,隐然含有对新朝统治者 的不满。 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对当下的政治生活中不知何去何从的惆 怅无奈,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5.如何赏析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是一首离愁词,意在抒写离愁。 上阕直接从游子的角度入手,写其旅途中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描绘出一幅满含春意的溪山行旅图,其中的“梅残”“候馆”“征辔”等却已暗含别离之意。 因此紧接两句自然转入对离情的抒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此处以春水喻离愁,可谓上承李后主,下启秦少游。 下阕首两句“寸寸柔肠,盈盈粉泪”上承游子迢迢不断的离愁而来,过渡自然合理。“柔肠”说“寸寸”,“粉泪”说“盈盈”,写美人形象楚楚动人,栩栩如生,显示出女主人公思绪的缠绵深切。 “楼高莫近危阑倚”既是闺中人的怨语,又似游子对其深情的体贴和嘱咐。结尾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不但写出了楼头的她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穿越重山阻隔一直相伴征人行远的一腔深情。 整首词由实景而及想象,层层递进,而又运思婉转。 6.如何鉴赏吕本中的“踏莎行”这首词这首借梅怀人词,写得委婉迷离。 词的上阕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相映成趣。梅花与飞雪差不多同时存在,因而写梅时往往 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可是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但神质不同,因而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 花似雪”之后,又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白雪傲梅在月色下静立 飘来暗香,确实是种妙景。 月下奇景应是让人欢欣的,可是词人却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这月下之景为什么会 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躲闪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送行路上春草嫩绿,绿水如染, 美景反而增加了惆怅。 姑娘在湖上采苹,日晴花艳,不使人欢,反叫人愁,正是心中本有事,乐景反衬哀情。 心事的缘由在下阕中点出:“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去年梅花开放之时, 曾同情人共赏,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离别之后,已物是人非,怎得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 明离别后半醒半醉的原因,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先设下重重雾障,层层云翳,然后再逐渐驱雾 排云,使读者顿悟,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