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合适的诗句送给同窗好友1.赠范晔 作者:【陆凯】 年代:【南北朝】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注释】: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 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 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 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 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 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哗,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 熟是熟非,有待考证。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 2.描写同窗的诗句有哪些1.《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别董大》诗歌注释: 1.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2.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3.知己:知心朋友。 4.识:赏识。 5.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谢亭送别》诗歌注释: 1.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2.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3.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4.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3.古诗词中合适的诗句送给同窗好友1.赠范晔作者:【陆凯】 年代:【南北朝】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注释】: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 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 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 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 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 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平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哗,但他距三国近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 熟是熟非,有待考证。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 4.关于同窗的古诗1、剡藤涵雪持入山,须忆同窗旧情素。 ——元代岑安卿《寄兹息庵乞水墨蒲桃》 译文:拿着带雪的剡藤信进入山中,必须记得同窗那时候的情意。 2、殷勤图后会,勉强就前程。 珍重同窗友,劳生亦太轻。——明代王邦畿《留别曾自昭徐圣甫》 译文:积极的相会以后,勉强的去开始以后的道路。 同窗的朋友要保重,劳碌的生命已经太苦了。 3、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 译文: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4、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译文:尽管惹得同辈的先生们冷嘲热讽,却更加激昂无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气。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出自近现代**的《沁园春·长沙》 译文: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5.描写同窗的古诗句.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