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古诗文诵读9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4.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6.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7.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8.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0.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1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3.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校14.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5.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6.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17.见渭水思秦川[唐]岑参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18.早梅[唐]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19.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20.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2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2.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2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24.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5.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题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回答者: xuxx1982 - 江湖新秀 五级 1-31 18:42 从风格上来看,本诗不是王维的早期作品,找不到资料来说明本诗的写作时间,我估计是在安史乱前,隐居时期的作品。 这里值得玩味的是诗中的“王孙”到底是谁,呵呵。 假如是一位女性呢?那就与送友人的感觉大不相同了。 又联想到王维与玉真公主的情人关系, 玉真公主可是地道的“王孙”啊。 回答者: strikerzhu - 门吏 二级 1-31 22:43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 3.五年级古诗练习答案一、读诗句,猜猜谜: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 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公鸡 ) 二、请与古人对诗句。 1、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7、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三、解释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加点,猜答) 1、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洗 )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因为 )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蹊:小径)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青春:春天 ) 5、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谙:相识 ) 4.小学五年级诗歌《如果》的阅读答案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我不敢看他,因为即使是眼角余光瞥见他颓然的背影,我都无法遏制地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离开三年了,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仅仅是一次机会,让我再度陪他返乡——我会做什么? 我会陪着他坐飞机,一路牵着他瘦弱的手。 我会一路听他说话,不厌烦。我会固执地请他把他当年做宪兵队长 的英勇事迹完整地讲完,会敲问每一个细节——哪年?„„” 的确,人生有太多的十字路口等待着我们去选择。时间转瞬即逝,也因此不会倒流,可往往,我们总怀揣着些许后悔,心里便总萌发这样一个词“如果”。 活在当下,每个人的人生因这一刻的存在而拥有意义。但,我们应该学会的,是不为逝去的一分一秒惋惜,不为将来的一分一秒幻想,要对眼前的每分每秒珍惜,把握着,追赶着。很多事情,是我们曾经留下的错误,也是我们总无法抑制住的思想。例如,每当看到一张有红叉的考试卷的时候,心里总会想“如果这道题不粗心”“如果考试前再好好看看书”“如果平时再多做点练习”„„是的,也许这样,会考得更好,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只是如果。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想必这种思想是难以避免的。为什么要是“如果”?为什么要在发生了以后再来谈“如果”?这往往只是我们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对自己的安慰。可是,眼前这些残酷的现实,又怎能诠释这一切? 活在当下,就只存在于眼前的这一刻。现在的我们,回首往事,抽几分钟仔细想想,又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以为自己懂得那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可在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又总会觉得这样不足那样不满。也许,这就是人生。 活在当下,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有时候,自己谈起人生,觉得这个话题太大,觉得自己是在泛泛而谈,不要以为自己伟大。但有时候,坐下来好好想想,又何来不值得呢?事过变迁,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永远没有绝对的静止,那些所谓的静止都只是相对的。所以,时刻都不要留有挽回的想法,这是我们无权也无力的事。我们做的,只是珍惜我们手中握着的此分此秒。就这样,学会舍,舍得分;学会放,放得下。 5.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题呵呵o(∩_∩)o。 《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 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6.五年级古诗题答案10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1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想到的只有这个,横批?)1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 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1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1617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8 19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4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5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6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8 青山一道共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29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30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现牛羊。 31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32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4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5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36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题意,应是咏梅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