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百话云盘

1.唐诗百话怎么样

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

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军事制度、时局情势、人文风俗等,得以一窥时代风气。

每一部分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性的余话。同时,广泛援引后世所著诗话,展现各时代诗人对此诗的不同理解,从而对诗意得出一个较合理的推断。

通过此书,可以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我以为,这种诚恳、踏实、普及性的书籍是当今人所需要的。

2.唐诗百话怎么样

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

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军事制度、时局情势、人文风俗等,得以一窥时代风气。

每一部分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性的余话。同时,广泛援引后世所著诗话,展现各时代诗人对此诗的不同理解,从而对诗意得出一个较合理的推断。

通过此书,可以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我以为,这种诚恳、踏实、普及性的书籍是当今人所需要的。

3.谁能给我完全解释一下李商隐的《锦瑟》要比施蛰存《唐诗百话》里的

朦胧“锦瑟”千古谜

——李商隐《锦瑟》诗诌议

★ 龚 焱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无题》诗,更是代代共诵,人人传唱。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的痕迹。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4.谁有百度云盘的资源啊,求分享

首先说, 冲%值wei新// --------看多了伤身 注意身体哦 这里的“东方”二字所指,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不是一个地理学的术语,而是文化研究中的约定俗成。

既然是约定俗成,必然有一个范围,有一个领域,同时还有一个形成过程,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服饰之前,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翻开中国2000 年版《辞海》和1985 年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多年来惯常使用的权威辞书,根本找不到这一类标明的“东方”单词。

即使有,也仅涉及市名和复姓等简单用法。只有在1990 年10月版的《汉语大词典简编》中,设有“东方”词条,称为亚洲及非洲北部等地区,与称欧美“西方”相对。

该词典的“西方世界”词条,第二种解释泛指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很显然,这部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工具书里,“东方”一解是按地区或所占区域讲的,而“西方世界”又打破了洲际划分,而是以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来统括的。

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东”是方位。由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人们将每天最先看到太阳的一方称为“东”。

如《史记·历书》中记道:“日归于西,起明于东。”中国人认定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并分别附以“五行”学说,有五色相对,有方位神,东位神即青龙。

中国自汉代起,将中国境内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称为西域,《汉书》中始列“西域传”。以葱岭为标志,实际上包括了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因而,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被认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要道。自公元19世纪末,西域一词渐渐鲜为人提。

中国元代时,曾将今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甚至远到印度和非洲东部。闻名遐迩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率船队远航南海。

明末清初以后,将大西洋南岸即欧洲、美洲各国称为西洋。西方人称谓的远东国家,实际上是亚洲东部地区,即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区。

现当代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在论述西方或东方时,所概括的国家有一定普遍性,但也有一些重叠的区域。如1872年出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曾著有《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等书。

他所认定的西方是从希腊开始,但特意说明希腊文明之前有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而且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都为后来的希腊人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知识,这才有了克里特文化。罗素说:“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两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在这一点上,西方文明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

那么,米利都在哪呢?书中说“该市的东南是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北部是爱琴海和黑海,越过爱琴海再往西就是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米利都的东部紧靠着吕底亚,并通过吕底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密切相连。”

在这之后,罗素写到罗马、爱尔兰、法兰克以及日耳曼人和法兰西人。已经很明确了,这就是当代多种版本的西方服装史或称世界服装史所延续的西方概念——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西欧(英、德、法、意等国)。

那么,再来看一下西方学者说东方。出生于1885年的美国最著名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东方的遗产》一书中,列出这些他认为属于东方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部分是埃及与近东,包括苏美尔、埃及、巴比伦、亚述、犹太、波斯;第二部分是印度和南亚,主要写印度;第三部分是中国与远东,包括中国与日本。基于各家论述,我们似乎可以肯定的东方概念,即直接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国家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

在东方范围内的还有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由于俄罗斯国土面积太大,涉及欧、亚,首都又在欧洲,加之一直属于斯拉夫语系,因此很难将其归入文化概念上的东方之中。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埃及到底算东方还是西方。西方学者认为它是近东地区,有时把它归为东方,但由于其地中海等地缘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与欧洲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因而又常被溯为西方文化之源。

连带的自然有美索不达米亚,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这一方宝地,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过的地方。《旧约全书》或说《圣经》中的伊甸园正是在这两河流域。

纵览了中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述以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所涉及的“东方”,是文化性的,而非地缘性的。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俄罗斯东部沿海,尤其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我国在近代时俗称的海参崴,离中国佳木斯和日本北海道有多远呢?很近,只不过由于国属的原因,故而文化氛围不同。

我们研究必须考虑到历史,即前面所谈到的“约定俗成”。那就是相当于西方中心论者所说的远东地区,而又不是其概念范围中的全部。

大致上可以依据地理学上的东西半球说法,这里只包括东半球的东部,尚没有澳洲。澳大利亚被殖民化的结果是,完全西方化了。

如此说来,以上我们所讲的中国、日本、印度、朝鲜以及南亚、东南亚才真正属于文化概念上的东方,只有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