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满族诗句

1.求征歌颂满族人的诗歌满族人聪明,坚韧,希望能够得到一首赞美满族

1 金戈铁马入中原,一统汉家二百年。

关山百战血犹热,铁骑千旅锋刀寒。 大漠孤烟落日尽,江南沐雨霜风残。

安得提兵渡河洛,不斩楼兰誓不还。 2 "寒夜醉,望古荣" 海东青卫辽雪空,天池兽御肃慎魂。

渤海龙护泉上京。 长白山孕女真荣。

金阳慑唤万邦拜,清风袭寒明月红。 旌旗踏破万里城。

满芒映燃华褪容。 3 暮色昏 意沉沉 昨夜盗得游仙枕 乍闻秋风铁马吟 遥看祖先兵车阵 踏碎中原琉璃樽 淋漓血迸江川惧 残阳鬼哭火烧云 策曳异族发与髻 箭穿城旗纳徽钦 杀戮杀戮杀戮复杀戮 西子高台再封神 漫天狂舞狼牙棒 万堆白骨荒野锁孤魂 呜呼,吾辈无能 谁乘白驹过狭隙 谁叹今世若云泥 扬州昨夜方逐鹿 嘉定今昔醉金迷 刀寒血重透金胄 酒绿灯红映丝衣 引刀劈五岳 催马并五夷 祖先威猛荡然去 已随风吹花落矣 嗟夫,逝者虽如斯 生者亦戚戚 寻常巷陌独向隅 听取雨滂沱 听取车历历 且向酒家要酒来 换得今日醉不起 换得今日醉迷离 换得仙游马蹄疾! 。

2.关于少数民族的诗句

1、汉族

神农播下麒麟种,龙凤呈祥桃李圆。

秦汉雄风启唐宋,轩辕笑了五千年。

2、蒙族

马头琴上卷胡风,龙骥曾惊罗马宫。

洒酒当歌敕勒草,白云落在奶茶中。

3、鄂温克族

逐鹿山林纵马行,夜间篝火论峥嵘。

雪橇飞下兴安岭,谁跳依哈嫩舞迎?

4、鄂伦春族

萨满英姿白桦根,雪原熊舞舞雄浑。

狍皮褥子作陪嫁,迎娶还须赛马奔。

5、达斡尔族

蝴蝶花开绕彩笆,长宫傍水抱山斜。

蓝裙卷起情歌浪,小伙形随曲棍遐。

6、赫哲族

乌苏里水曲连波,浪上长袍豪气哦。

吻额情牵千里马,客卿踏雪鲤鲟多。

7、朝鲜族

三江飘带舞天仙,金达莱红烧雪川。

力士沾衣十八跌,放飞白鸽寄秋千。

8、满族

雪海茫茫一巨龙,八旗漫卷海关风。

康乾回望汉唐路,马褂旗袍经纬通。

9、纳西族

大袖宽腰舞灵燕,玉龙驹啸玉龙山。

祭天掬捧金沙水,松茸菌帽慰君闲。

10、藏族

顶天绽放一奇葩,屋脊撑开世界华。

布达拉宫佛光照,文成公主播红霞。

3.满族的资料

近年来上演了许多历史影视片如:“奴尔哈赤”、“康熙大帝”、“庄妃轶事”、“乾隆皇帝”等,很多观众对剧中人的姓名感到复杂、难记、好奇。

是呀,我也同感。因此笔者查了许多历史资料,浅谈如下: 满族是一个姓氏繁多的民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共有“哈拉”679个。 其来源不一、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沿袭金代女真旧姓。

例如,完颜氏、钮古碌氏等。 二、以部族名称为姓氏。

如,那喇氏、辉和氏等。 三、以所居住的地名为姓氏。

如,宁古塔氏、董鄂氏等。 四、赐予姓氏。

如,鳌拜本姓瓜尔佳氏、那木泰本姓舒穆碌氏等,努尔哈赤均以军功的成就,皆赐予姓爱新觉罗氏。 五、以名为姓,也称随名姓。

即以父亲、祖父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氏。如顾八代原姓依尔根觉罗氏,其子孙以顾为姓。

满族人有个规矩就是对人只能称名不能道姓,若是呼名道姓就是没有礼貌。现在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叫赵晓阳的男子,人们就叫他阳大爷,它的子孙不姓赵,就改成姓阳的了。

六、更改姓名。即,因分居、继承家业、迁居等原因而更改姓氏。

如依尔根觉罗氏因族众繁多、分东西两寨居住。居东寨该为己雅喇氏,居西寨改为蒙鄂罗氏。

七、由于满汉杂居,渐渐有了汉人的习惯,满族多喜贯汉字为姓。如,隆克达氏贯以李姓,布尔察氏取卜为姓。

有的一族贯以不同汉字为姓,还有的部族贯以同一个汉字为姓。 满族姓氏来源基本上就是如此,算是提供点民族知识吧。

4.关于满族的知识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

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

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

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

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

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

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

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

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

“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

5.满族服饰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

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完颜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完颜阿骨打即 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

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缀,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 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 满文的满族写法 (manju) ,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

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

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 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

到了康、雍、乾三朝,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

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满族在院内东南树索罗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动荤,不参加吊丧,不到有病人家问病,不得淫邪玩乐,总之一切不吉利肮脏的事都不得参与。 祭祀日子还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诚笃,一忌仪度错乱,一忌器物不洁,一忌生气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闲谈外事,一忌喜笑无度,一忌长幼无序,一忌投犬顿器,一忌刀勺声响,一忌内祭未毕,不洁出屋,一忌外祭未毕,不洁入屋。

沈阳满族在祭祀中还祭“神马”,满语称“他合马”。 “神马”拉车,不许女人坐。

“神马”死了,要埋葬,不许吃肉。“神马”又称“祖马”,享受很高的礼遇。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