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烛影摇红恍惚入宋词

1.烛影摇红 诗词

1、烛影摇红向夜阑

王诜

《忆故人/烛影摇红》

2、烛影摇红

周邦彦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3、通宵银烛影摇红

胡仲弓

《宫词》

4、烛影摇红夜将半

蔡伸

《洞仙歌·莺莺燕燕》

5、烛影摇红

马光祖

《减字木兰花·多情多爱》

6、烛影摇红玉漏迟

无名氏

《鹧鸪天·烛影摇红玉漏迟》

7、烛影摇红

明本

《行香子·四序无穷》

8、烛影摇红

明本

《行香子·四序无穷》

9、烛影摇红

王哲

《烛影摇红·烛影摇红》

2.烛影摇红(忆故人) [宋]王诜诗词赏析,谢谢

忆故人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

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

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

燕子来时,

黄昏庭院。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

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

绻,感人至深。

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

红”,写的是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当时夜阑人静,

万籁俱寂,女主人公刚刚酒醒,睁开惺忪的醉眼看看

室内,只觉得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唯有一枝孤零零

的蜡烛在摇着红色的光焰。“长”字状静定空气中之

麝烟,似在目前;“摇”字形容微风中之烛光,亦分

明可睹。后来汤显祖《牡丹亭》烛影摇红,意趣盎然

引人遐想。“向夜阑”,是说临近天晓。张相《诗词曲

语辞汇释》卷三说:“向,犹临也。”“夜阑,是说夜

将残尽。在更深夜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

慵怠。着一“懒”字,写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虽

未言“忆”,而回忆之意已隐然逗出。“尊前”二句,

才开始落到忆字上。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

而是在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

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尊前谁为唱

《阳关》”,说的是在饯别故人之时,她无可奈何地唱

了一曲送别之歌。至此,可知她的“酒醒”乃是在饯

别时喝醉了的,前呼后应,针脚绵密。“谁为”二字,

饱含着幽怨。她虽然唱了《阳关》,但又是懊悔,又

是怨恨,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情绪,至于为何,又不点

透,这样此句便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离恨天涯

远”,蝉联上句,意境又进一步拓开。大凡词中写离

情的,常常说“魂梦绕天涯”,此处女主人公本在睡

中,却直接用了“离恨”,这就避免了落套。此词不

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

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

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

讯杳然。宋玉《高唐赋序》云:“妾在巫山之阳,高

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

下。”暗示楚怀王遇巫山神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寄

迹青楼的代称。“云沉雨散”,暗示词中女主人公乃是

一名青楼女子。而冠以“无奈”二字,则加强了感情

色彩,似乎可以听到这名不幸的青楼女子的叹息声。

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

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她

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黄庭坚

云:“晋卿(王诜字)乐府,清丽幽远,工在江南诸

贤季孟之间,”(《词林纪事》卷五引)以这段评语来

衡量此词,也颇为恰切。从这几句,可以想见女主人

公斜倚阑干,凝神远望的神态。她那双盈盈泪眼饱含

着离情别绪,饱含着怨恨和忧思。“东风”二字,勾

勒出她在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

韵味。

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

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

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

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

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

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

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

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

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

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3.毛滂的“烛影摇红”这首词有什么寓意

此词写松窗午梦初醒时的感受,融情入景,颇饶情韵。

从题意与全词的意境来看,“松窗午梦”是写夏日。烈日炎炎,词人卧于松树荫下,凉意满窗,词 情盈怀,因而写下这首小词。

首句“一亩清阴”,极言松荫覆盖面积之广;次句“半天潇洒”,极言松树 之高爽。“潇洒”一词,原为清丽、明爽意。

然此词所云“潇洒”,似乎让人感到在微风吹动之下,耸立 高山的松树都发出了萧骚的韵律。此句下缀“松窗午”三字,总括上文,兼点题面。

说明以上情景, 均为“午梦初觉”之时透过窗口的所见所闻。“床头”二句写近景。

“屏山”,即屏风。“碧帐”,即绿 色帐子,古代常称“碧纱橱”。

因为窗外为松荫所笼罩,所以室内光线变得非常暗淡,床头似乎蒙了 一层层的秋色,床上的碧纱帐子也似乎是一缕绿烟。这种景象都是从枕上看出去的,也恰到好处地 描写了松窗下的凉意,切合了“午梦初觉”的特定情境。

可见词笔之工炼与准确。造语婉转含蓄,高 于诗意。

下阕由窗外景、窗内景逐渐引发到词人身上。词人午梦方醒,可是在松荫的笼罩之下,又觉得 凉意可人,似乎仍然停留在梦中。

“枕畔风摇绿户”,此句不是写眼见,也不是写耳闻,而是写词人的 感受。他本来在枕上瞑目而睡,可是窗外的微风吹动绿荫,把他唤醒了;但唤醒以后,又“不教梦 去”,梦境仍留,写足了半睡半醒的朦胧之感。

结尾三句,写词人留恋梦境的情景。上阕是实写,故 语语如在目前;此处为虚写,故句句轻悠缥渺。

词人在醒前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住所,那里有痩石, 有寒泉,有冷云,此境可谓清幽之极!词人极善于措词,“痩”“寒”“冷”诸字,都是精心提炼出来的, 把现实中的松窗凉意带入梦境,又升华为幽静淡谈之感,为此境界赋予了诗意,从而产生一种引人 入胜的情韵。 令人觉此松窗之下,真境是梦,梦境似真,其所以“不教梦去”,并非无故。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婉约

小题2:可从如下角度赏析

(1)衬托:“烛影摇红”以动衬静,表现出静夜的空寂。

(2)用典:以“阳关”曲的故事和情感表达眼前的离情别绪。

(3)借景抒情:以“云沉雨散”表达沉重的心情和散乱的思绪,以“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来抒发时光流逝寂寞空虚的情感。

(4)融情于景: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刚刚经历离别、醉酒的伤心人在夜将尽时见到的伤心残景。友人已经不在,剩下红烛在孤寂中摇曳,又平添几分伤心。

(5)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上片以直接抒情为主,直接表达自己对友人已远离的愁怨;下片以间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黄昏庭院的花谢、燕归来表达自己无法消解的哀怨

(6)虚实结合:上片以实写为主,写眼前的孤寂,情懒;下片以虚写为主,“海棠开后”三句,是主人公在意识到分别已经是一种事实之后,想象到即使到了暮春,燕子都归来了,友人也不会归来。(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似)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绻,感人至深。属于婉约风格。2分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而是在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此词不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讯杳然。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 “东风”二字,勾勒出她在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韵味。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本诗可以鉴赏的艺术手法很多,还可以从修辞、用典、炼字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即可。答完整1点计2分,答完整3点计6分。

5.词牌,烛影摇红的出处

赵匡胤弑君是烛影斧声

烛影摇红 又名《忆故人》、《归去曲》、《玉珥坠金环》、《秋色横空》。原为小令,双片五十字,前片两仄韵,后片三仄韵。后变为慢曲,双片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五仄韵。《烛影摇红》一名取自于中国词牌名,据《能改斋漫录》云:“王都尉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婉转为恨,遂令大晟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云。”

宋代著名词人王冼词《烛影摇红》是宋词中之精品,其词云:“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