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一定要有词牌吗楼主最大的疑问是词牌既然限定了格式为什么还有同牌不同词的情况——词牌也像词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牛人比如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柳永开创慢词长调、苏轼创豪放一排——这些牛人一方面打破传统诗歌独霸文坛地位,为词争取一席之地甚至是比肩而立,另一方面创设了大量词牌,为词张本,问题就来了:同一个词牌由不同牛人创设,虽然力求格式一统但还是有很多词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版本,比如《江城子》、《青玉案》都有不同版本,这一点可以归于词的发展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词的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统一格式是潮流,毕竟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吟咏而在音韵、形式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的词牌流传至今大多趋于一个统一版本了,两个版本都不多了,多个版本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词这种古典文学形式式微的表现……现代人填词大多依循名家作品,有名人撑腰当然不怕在音律方面落人笑话.。 2.词一定要有词牌吗楼主最大的疑问是词牌既然限定了格式为什么还有同牌不同词的情况——词牌也像词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牛人比如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柳永开创慢词长调、苏轼创豪放一排——这些牛人一方面打破传统诗歌独霸文坛地位,为词争取一席之地甚至是比肩而立,另一方面创设了大量词牌,为词张本,问题就来了:同一个词牌由不同牛人创设,虽然力求格式一统但还是有很多词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版本,比如《江城子》、《青玉案》都有不同版本,这一点可以归于词的发展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词的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统一格式是潮流,毕竟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吟咏而在音韵、形式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的词牌流传至今大多趋于一个统一版本了,两个版本都不多了,多个版本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词这种古典文学形式式微的表现……现代人填词大多依循名家作品,有名人撑腰当然不怕在音律方面落人笑话。 3.宋词为什么有词牌名词牌名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名。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扩展资料: 常见词牌由来: 1、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名曲,后用为词调。减字浣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但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 3、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4、浪淘沙: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唐代教坊名曲。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5、破阵子:原是唐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6、念奴娇: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念奴。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全宋词》中最早用《念奴娇》作为调名的是沈唐。 7、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渔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 8、木兰花: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9、阮郎归: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10、瑞鹤归:宋周邦彦始创,格体参差。 11、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12、望江南:本命《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又“不忆江南”,而改为《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13、捣练子: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14、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 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牌 4.宋词字数是否一定要遵守词牌名的规定1、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 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 《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 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 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 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 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 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 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3]。——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 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又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4]。 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 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 个别词牌也用平平,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 ——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 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 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 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 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 ——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 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 2、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 (一)平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 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 等。 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二)仄韵格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 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贺新郎》等。 仄韵格是词调中最多的押韵格式。 (三)平仄韵转换格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 前者如《南乡子》: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欧阳炯) "中。 5.宋词中有哪些词牌名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暗香 暗香与《硫影》调,都是姜夔同时创作以咏梅花的,是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 以后张炎用此二调咏荷花荷叶,改名《红情》、《绿意》。九十七字。 前片四十九字,九句,五仄韵;后片四十八字,十句,七仄韵。 八六子 八六子,此调初见《尊前集》收杜牧词。 有多种体式,《词谱》以显补之词为正体。九十一宇,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十一句六平韵。 前段第四句是以一字领以下两个六言句。后段四至七句是扇面对句法。 秦观词有“黄鹏又啼数声”句,故又名《感黄鹂》。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 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 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卜算子 卜算子,《词谱》以为此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双调,仄韵,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末字须用平声。 两结句有增衬字为六字句的。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是别格,与本调无关。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黄鹤洞中仙》、《楚天遥》。 采桑子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唐教坊曲。调名出古乐府“上吉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 一名《双红豆》、《相思令》、《山渐青》、《山渐青》、《长相思令》、《长思仙》、《青山相送迎》、《亿多娇》等,前人多用以写男女相思之情。始见白居易词。 双调,平韵,三十六字。前片各四句,句句用韵.亦有后片起句不用韵的。 楚辞 楚辞体,又称“骚体”。为辞赋的一类。 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特点为富于浪漫气息,较多抒情成分,突破了四言定格,形式自由,字句较长,倾向散文化,多用“兮”、“些”助语势。 后世多以《离骚》为楷模,故名骚体。 翠楼怨 翠楼怨,此调为姜夔自度曲。 宋孝宗淳熙年间,武昌安远楼建成,姜夔与友人同登此楼,写此词志感。词中有“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牙飞翠”句,故名《翠楼怨》。 此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十字,十一句六仄韵;后片五十一字,十二句七仄韵。 上下片第七句及下片第二句,都是一字豆句法。 捣练子 捣练子,宋人黄大舆编《梅苑》中收入无名氏词八首,其一首起句为“捣练子”,即以作词名。 或云:“李后主词,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见《升庵词品》)前人多用为妇女怀念征夫之作。 单调。 6.宋词的词牌名和表达的相关情感希望能有宋词达人帮我列出表达不同情其实这个不一定,相同词牌只是句式,字数要一样,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不同!只能是取其代表作,就代表作来说岳飞的 满江红 收复河山 名句: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厥.秦观的 鹊桥仙 赞美爱情 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苏轼的 念奴娇 咏史怀古 咏怀三国赤壁人物的豪迈 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 江城子 吊念亡妻 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 水调歌头 思念兄弟 感慨人生 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辛弃疾 清平乐 农家生活的闲适安宁 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陆游 诉衷情 表达人生的无奈 名句: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姜夔的 扬州慢 咏史怀古 带着国家衰败的哀伤 名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工作都几年了,很多都不记得了,总是宋词前后期的主流不一样,后期主要是抗金为主题的,前期爱情 怀古的多.难得百度这个专栏有人问点有水平的,不然一天就是小孩子追姑娘藏头诗,恶心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