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孟子和孟母的诗句

1.孟母和孟子相关资料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 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2.像 孟子和孟母的古事有那些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3.与孟母三迁有关或类似的名言和成语

1、孟母不欺子

说的是孟母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这句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

现在孩子刚刚有了智力我就欺骗他,是教他不诚实。”于是孟子的母亲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让他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2、精忠报国

南宋时候天下大乱,金兵在边境不断骚扰且准备向南攻打宋,在河南老家的岳飞听到这个消息便在第一时间内收拾好东西准备参军。在临行前一晚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能做到一点。

3、“断织劝学”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出处: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白话译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译文: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