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人刘可能满江红

1.<<满江红>>(南宋)岳飞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

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

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

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

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

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

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

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

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

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

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贺新郎》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

2.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 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秋崖先生传》).他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且颇有见地.如《轮对第一□子》指斥当时"二三大臣远避嫌疑之时多,而经纶政事之时少,共济艰难之意浅,而计较利害之意深",被洪焱祖赞为深切之论.在淮南所作《与赵端明书》指责赵葵治军之失,真切直率.他也是南宋后期的骈文名家,所作表、奏、启、策,用典精切,文气纡徐畅达,为当时人所称道. 方岳的诗多反映他罢职乡居时的心情和感慨,如在《感怀》诗中写道:"宦情已矣随流去,老色苍然上面来.已惯山居无历日,不知人世有公台."由此可见其心境之一斑.他曾在《次韵别元可》诗中说过,"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他的诗也以疏朗淡远见长.所以清吴焯评其诗"不失温厚和平之旨,力矫江西派艰涩一路,学者当知之"(《绣谷亭薰习录·集部》"秋崖小稿"条).不过他也有不少诗作"工于琢镂"(陈□《宋十五家诗选》),尤其注意对仗的流丽熨贴、新颖工巧.如《山中》:"白练带随红练带,木夫容并水夫容.宁消几两生前屐,忽忆当年饭后钟";《感怀》:"敲月不知僧某甲,锄烟赖有老畦丁"等. 方岳的词作属辛弃疾派.善用长调抒写国仇家恨.如〔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君莫道,怎乾坤许大,英雄能少.谈笑.鸣镝处,生缚胡雏,烽火传音耗"等.词集中还有不少寿人与自寿之词,往往能于祝寿或自励之中抒发爱国情怀.他的词风慨慷悲壮,豪气不减辛弃疾与刘过,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也与辛、刘相近.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说他的词不在叶梦得、刘克庄之下,亦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所著《秋崖先生小稿》,明嘉靖本为83卷.其中文45卷,诗38卷(包括词4卷),四库馆臣因其分卷太小,改编为40卷. 作品: 满江红(乙巳生日) 说与梅花,且莫道、今年无雪.君不见、秋崖鬓底,茎茎骚屑.笔砚只催人老大,湖山不了诗愁绝.问__、何事下矶来,抛云月. 重省起,西山笏.终负却,东山屐.把草堂借与,鹭眠鸥歇.乌帽久闲苍藓石,青衫今作枯荷叶.笑人间、万事竟如何,从吾拙. 满江红(九日冶城楼) 且问黄花,陶令后、几番重九.应解笑、秋崖人老,不堪诗酒.宇宙一舟吾倦矣,山河两戒天知否.倚西风、无奈剑花寒,虬龙吼. 江欲_,谈天口.秋何负,持螯手.尽石麟芜没,断烟衰柳.故国山围青玉案,何人印佩黄金斗.倘只消、江左管夷吾,终须有. 满江红(和程学谕)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 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水调歌头(九日醉中) 左手紫螯蟹,右手绿螺杯.古今多少遗恨,俯仰已尘埃.不共青山一笑,不与黄花一醉,怀抱向谁开.举酒属吾子,此兴正崔嵬. 夜何其,秋老矣,盍归来.试问先生归否,茅屋欲生苔.穷则箪瓢陋巷,达则鼎彝清庙,吾意两悠哉.寄语雪溪外,鸥鹭莫惊猜.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 醉我一壶玉,了此十分秋.江涛还此,当日击楫渡中流.问讯重阳烟雨,俯仰人间今古,此意渺沧洲.天地几今夕,举白与君浮. 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谁跨扬州鹤去,已怨故山猿老,借箸欲前筹.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 水调歌头(寿丘提刑) 甓社有明月,夜半吐光寒.淮南草木飞动,秀出斗牛间.自有秦沙以后,试问少游而下,谁卷入毫端.补衮仲山甫,冰雪照云寰. 霄汉近,绣衣去,锦衣还.江南且为梅醉,莫道岁将阑.三百六旬欲换,五百岁终才始,日月两循环.酌彼金错落,浇此碧琅玕. 水调歌头(寿吴尚书) 明日又重午,搀借玉蒲香.劝君且尽杯酒,听我试平章.时事艰难甚矣,人物眇然如此,骚意满潇湘.醉问屈原子,烟水正微茫. 溯层峦,浮叠嶂,碧云乡.眼中犹有公在,吾意亦差强.胸次甲兵百万,笔底天人三策,堪补舜衣裳.要及黑头耳,霖雨趁梅黄.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 剡曲一篷月,乘兴到人间.蓬莱山在何处,鹤骨不禁寒.胸有云门禹穴,笔有禊亭晋帖,风露洗脾肝.秋入紫宸殿,磨玉写琅玕. 问何如,趋琐闼,系狨鞍.江涛今已如此,可奈寸心丹.我宋与天无极,公寿如春难老,王气自龙蟠.勋业付浯石,留与世人看. 水调歌头(别庐山题龙湖阁) 宇宙一杯酒,暝色倚重湖.青山杳杳何处,烟水泻愁予.别岸风涛喷薄,半夜鱼龙悲啸,能撼我诗无.李白醉不醒,唤起问何如. 是耶非,天莽苍,雪模糊.苍颜白发。

3.满江红辛弃疾

满江红 作者:辛弃疾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1,能消几两平生屐2.笑尘劳、三十九年非3,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4.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5. 全部注释 1."佳处"二句:谓人生岁月无多,自应拄杖着屐,遍游天下名胜.径:一直,立即. 2.语出《世说新语·方正篇》,阮孚好屐,常亲手制,吹火化蜡以涂饰之,曾神色闲畅地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 3."三十九年非":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处套用此语自叹,当时词人三十九岁,年近四十而有三十九年非. 4."吴楚"两句,化用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意.坼,裂开. 此词与《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舟行江上,即景生情,上阙开笔感怀昔游,痛惜年华."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自有沉郁.下阙在怀古长叹英雄无觅处中,倾吐身世之感.虽是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写景,始终直抒胸臆;寄慨很深却不用比兴,但由于词人能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指点江山,纵横议论,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正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也.。

4.南宋词人刘过在这首诗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唐多令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云非、石民赡、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是一首名作,后人誉为“小令中之工品。”

词的上片写景。傍晚,刚下过一场雨,晚霞映得水面分外明亮。

潮水退下去了,岸边留下层层沙痕。风吹落叶,带来寒意,而这寒意透过窗纱侵入室内,使屋子的主人感到在西风的催逼之下,季节已由夏入秋。

同时,也使主人怜惜这些飘零的秋叶,将与自己一样沦落天涯。“懊恨”,是懊恼可恨的意思。

“催世换”的“世”,在这里双关时世,借季节的变换来暗示朝代的更替。 “天涯”,比喻极遥远的地方。

“落天涯”就是流落、飘泊于天涯的意思。这时南宋灭亡了,广大人民处于异族的压迫之下,不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风吹落叶的情景,就格外容易使人联想起汉民族的不幸遭遇。

邓剡用“懊恨”一词,表明了他对催换季节的西风(隐喻灭亡宋朝的元人)的不满和愤恨。 如果说上片是在写景中隐含着亡国之痛,那么,下片就是更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了。

“寂寞古豪华”以下四句,是剪裁和改写了唐人刘禹锡的有名诗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里的地名,是晋代大贵族王家、谢家世代聚居的地方。随着王朝的变迁,这些原先声势显赫的大族,相继败亡。

寄居在这里的燕子年年飞来寻找原地筑巢,可是房子的主人早已不再是王、谢大族,而是寻常百姓了。邓剡写这首词时,正在南宋亡后的金陵,所以很自然地借用这首唐诗的意境,比喻南宋的覆亡。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在残破凄凉的金陵城下,古代的豪华景象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惨淡的夕阳,照着乌衣巷口。

南宋灭亡后侥幸活下来的人,谈论着时代的又一次更替,慨叹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竟使年年飞来的燕子,找不到栖身之处了。 词的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秋季来临,燕子都飞走了,只剩下南来的无数大雁,在明月的辉映下,露宿在芦花之中。

这幅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5.满江红是南宋谁写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

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 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

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他首先指出《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

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 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

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

6.南宋词人刘过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词人二十年前曾在安远楼与朋友名士聚会,二十年后重游此地,感慨今昔,因此写了这首词。前人有云:"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蓼园词选》)可见词中的今昔之感是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此词上半阕以简洁的笔致勾勒出清丽的秋景,烘托气氛,笼罩全篇."柳下系船犹未稳"三句就季节与时间落笔,又象征国家与个人均已进入中秋时分,晚景无多.

下半阕借景抒情,流露出感慨时事,抒写出今昔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旧日江山浑是新愁"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李攀龙云:"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又云:'系舟未稳','旧江山都是新愁',读之使人下泪."(《草堂诗余隽》)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但这首《唐多令》却写得温婉含蓄,别具一格.此词一出,"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笔丛》语)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临安失陷之后,曾次此词之韵达七首之多,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