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孟母教子》的原文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2.孟母教子之劝子远行的原文加翻译速度要谢谢孟子居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敢.’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向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土,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我行乎我礼.子何忧乎?’遂决去齐之志,未及行而母疾病,不果行.”劝子远行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3.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字 词 句 翻 译 ,急 需【典故其一】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典故其二】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编辑本段]【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从此,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寓 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 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 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宋代苏拭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 “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请注意:】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 4.文言文《孟母教子》的断句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翻译如下: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5.“孟母教子”中出自的成语作品出处 :《列女传》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 者 :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另有明朝万历汪道昆所编的版本) 三个故事 孟母教子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76365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 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 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 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 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 “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启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它能改变人的思想行为。 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体现了:母爱是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例如把儿子由婴儿期、儿童、青少年,直至成年,供书教学,关怀照顾等。母爱很无私。 孟母是一个教导有方,关心子女,言传身教的人。 6.孟母三迁 孟母教子、字 词 句 翻 译 ,急 需【典故其一】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典故其二】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编辑本段]【释文】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从此,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寓 意】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 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 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宋代苏拭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 “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请注意:】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