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孤独作文

1.描写人的孤独的诗词或文章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出自陆游《小重山》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出自辛弃疾《摸鱼儿》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珐场粹渡诔盗达醛惮互,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寻描写孤独的古诗

月下独酌其一李白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直中书省白居易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描写心情孤独寂寞的古诗

这类句子有很多 ,尤其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期的词最为突出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4.【带诗词的作文600字要散文】

1我喜欢的诗词风景 周佳琦滚滚波涛,流去的是虚华的浑浊,幽幽薄雾笼罩的是刺目的丑与恶,惟有匆匆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沉淀的才是人生的精华.回想起几百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一位位诗人创作的篇篇不朽的佳作,一句句诗激励着几代人的梦想,而最神圣的诗词中,有着我最喜欢的那道绝美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描述了塞外大漠一种怎样的壮丽?落日圆混,红色浸染了天边,天空中明净似潭秋水,无边无限的大漠孤寂壮美,落日的余光刺得人眼迷茫,心里却是永恒.走着,看着,踏在大漠雄浑的脊背上,聆听她脉博的声音.偶尔,不知是从哪里冒出了一缕炊烟,平缓的,安然的直冲云宵.夜暮还没降临,那边已出现了启明星.大漠啊!大漠啊!孤烟、长河、落日,总给人一种凄凉、悲伤、孤寂而又不缺乏坦然、雄浑、壮美的感觉.“采菊档篱下,悠然见南山”.山环绕着水,水环绕着山,住所前生意盎然,不知是哪个季节,不知是什么年代,但是知道那份无与伦比的悠闲,自在.万物蓬勃地生长着,长到了篱笆旁,菊好像喜爱这里,竟也生长在篱笆旁,淡淡的心情,淡淡的有着诗情.更远望去,更不乏绝美,一座大山忽然出现在眼前,淡淡的心情缠绕着淡淡的风景,淡淡的风景缠绕着淡淡的思绪与诗情.菊花、东篱、南山,总给人一种甜淡、舒适而又不缺乏诗情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节大概是秋天吧!桥上只有诗人独自徘徊,不知去向何方,似乎秋风也这般冰冷的冻伤记忆,万物都凋零了,包括那藤、那树,夕阳的余辉爱抚着一切,照在溪水里那样苍白无力.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叫痛了心灵,那是谁家的故园啊!安详地冒着炊烟,路还是那条路,如今牵着瘦马,将走向何方,敢问哪里来的淡淡的哀愁、忧伤与迷茫!哦,我喜欢的绝美诗词风景.点评:人生也如一首首诗词,平平仄仄,但总有一处风景另我们回味无穷,百看不厌.诗人用诗词歌赋诠释自己的人生,作者用诗词里的风景阐释自己的心绪.作者用散文的笔法,让诗词中风景,情境再现,给人更充实感.2诗词中的风景 人生何处去 诗人用心去读风景,心境合一,山光水色便散发着人文的气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无形的烟雾变成了有形的屏障,一个“织”字将变幻无常、轻盈的暮气变的凝重,滞泻,烟雾转化为一张无法穿透的网,让人感受窒息的绝望和孤独;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峦散发出袭人的寒气,翠绿得让人冷和寒.而感受到隔绝和寒冷的人正是孤楼上的“愁”客.“愁”是泛泛的情感,思离别是愁,思山河破碎是愁,思仕途坎坷,世道炎凉也是愁.只有被“愁”所笼罩的人才能从自然中读到这样的风景. 孤独,孤独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愁”眼看世界,一物一景弥漫着“愁”的气息,构成了诗词中伤感的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漂泊者身心疲惫时最能产生共鸣的风景,是夜半客船里走下的孤独游子内心的画卷:没有光明(月落)、凄惨(乌啼)、透心的寒意(霜满天),万物失去了活力和生气,一切被“愁”---漂泊之愁所吞噬.漂泊是精神上的漂泊,当精神无法寄托,“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李百药;而精神一旦得以解脱,“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 ---李百药.当精神虚缈,身体困顿,人生之旅处在茫然之中,心灵就会发出滴血的“愁”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精神累了,象藤、树、鸦;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鸦是昏鸦,失去了活力;道是荒凉的古道,不知通向何方,马是体弱无力的嬴马,再也无力负重,一切在这里忽然失去了方向和希望,人生何去何从.这是幅刻在心灵里凄凉、悲苍的图画,枯,老,昏,古,瘦字字震撼,让人悲泪欲出;而在心灵的最深处是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子,那里是精神和身体的港湾.当愁思迸发,二幅画卷同时展现在眼前,悲凉是主旋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同样是二幅画卷,同样是悲凉中的温馨,但这里漂泊人在经历了绝望后,终于有了归宿.虽然天色将晚,山路依然漫长;寒风刺骨,雪中小屋冰冷无生气,但总算有了一处避风雪的地方.“风雪夜归人”多么幸运,温馨.柳永对漂泊的风景注释得更清楚,心有漂泊感,睹物而思情:“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那么漂泊之后的归宿是什么样的,杜甫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人的归属充满生机、活力,无论是经历千年寒雪,还是万里行船的磨难,都可以在这里安息.绝句里的屋子就是杜甫渴望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古诗词中的愁作文600字作文

冬天的夜晚,死寂的山峰,传来一阵刺耳的鸟鸣,随之,又寂静下来……

山峰尖端,一个孤独的少年,坐在那里,望着群山起伏,望着湛蓝夜空,独自幻思。空气,把他的影子拉长了。空旷的山端,唯有他一个人,这影子,似乎是他的最佳伙伴。

这少年,叫莫。

他孤独,但是,他有很多朋友,背叛他的朋友,他那些狐朋狗友,是他厌恶,使他感到恶心!最后,那些所谓的朋友离他而去,使他无法忍受寂寞,他有点发狂了!夜深了,孤独,寂寞,失眠的他,索性翻开被子,爬上顶峰,难过的坐在这儿。

夜深了,夜静了,少年,无助的坐在这,寒冷,饥饿,向他袭来,他哭也无妨,笑也无法,只能干坐在这里。

远方山脚下,一户人家家里的灯亮了,一个女孩,穿着大棉袄,拄着拐杖,努力的向前走,这个女孩,叫若,是莫得妹妹,两人亲密无比,妹妹看哥哥的床上,没有人,看看山顶,有一个一个孤独,耸立的影子,女孩,知道自己哥哥去干嘛了。

女孩咬紧牙关,忍者腿上的疼痛,艰难的,向雪山行去,一步,一步,有时,伤势发作,她甚至趴在地上,匍匐行走,尽管,雪是刚下的,还很冰,很凉,女孩穿着大棉袄,但还是感到了,寒冷的力量。“吖嗪,吖嗪”女孩连打了两个喷嚏,是啊,冬天的夜晚,太冷了,太冷了。

上帝,同情了这个女孩,不一会儿,少年从山顶上,下来了,看见了女孩,少年呆住了--雪地上匍匐着的女孩,是自己亲爱的妹妹!少年一个箭步冲上去,扶起女孩,既生气,又怜惜的说:“若,你怎么出来了?大冬天的,着凉了,咋办?”“哥,妹不怕!妹不冷!”女孩擦去脸上的雪花,笑着说。“走了,下山了!”少年笑笑,放下心事,扶着女孩,下山了。

愁,少年心中的愁,被女孩的执着,盼切,所驱散,少年不愁了,因为他知道,他有一个最好,最亲的朋友:他的妹妹--若。

6.描写寂寞的古诗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

春意阑珊。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贪欢。⑥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

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

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

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

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

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

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

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

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

“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

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

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

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

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

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

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

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7.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名

就这一首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