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阅读经典 中华书局 哪几本比较好通俗青少年版: 宋词三百首详析 作者: 郭伯勋宋词三百首 作者: 吕明涛、谷学彝评注宋词三百首(新注本) 作者: 上疆村民编,古学彝注宋词三百首(精)--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 刘乃昌评注宋词--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作者: 蔡义江 编著宋词排行榜 作者: 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 著宋词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作者: 马丽宁、司垚编著唐宋词选读百首 作者: 杨敏如著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 作者: “中华诵?经典 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少儿看图读唐诗 读宋词 1-6册宋词精粹解读较为专业版本:全宋词 1-5册 作者: 唐圭璋,出版过多次,价格大概200左右全宋词审稿笔记 作者: 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 繁体竖排,价格680全宋词语言词典 作者: 廖珣英 编中华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 组 编唐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杨旭辉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题材研究作者: 许伯卿 著宋词声律探源大纲 词论 作者: 刘永济 著名家书画宋词精萃 作者: 迟乃义主编名家书画·宋词 作者: 迟乃义、铂淳主编名家讲宋词--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名家讲名诗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名家讲宋词--中国文化经典导读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名家讲宋词(插图本) 作者: 唐圭璋,缪钺著宋词纪事 作者: 唐圭璋 编著宋词赏析 作者: 沈祖棻 著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作者:周汝昌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微睇室说词 作者: 刘永济 著宋词体演变史 作者: 木斋著宋词说宋史 作者: 诸葛忆兵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 作者: 孙艳红著唐宋词体通论 作者: 苗菁。 2.天接云涛连晓雾银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1幅怎样的图画展现1幅辽阔、壮美的海天1色图卷。 这样的境地开阔大气,为唐5代和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银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2字把4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1起,构成1种浑茫无际的境地。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银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仿佛转动1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银河欲转。 3.雨霖铃“这首词好在哪里此篇词是柳永众多词作中的顶尖之作,也是宋词中的名篇。 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唐圭璋先生说:“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 密,兼而有之”(《唐宋词简释》)。俞陛云先生曾经赞赏道:“客情之凄凉,风景之清幽,怀人之绵邈, 皆在‘杨柳岸’七字之中”(《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刘永济先生亦称颂说:“ ‘今宵’二句,传诵一时, 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 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另外,“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二句,亦深得唐圭璋先生青睐,说其妙写“临别之情事”,是“传神之笔”(《唐宋词简释》)。 上诸说诚善,但犹有未道出之处。 比如,此篇词中描写的别离和通常的别离有什么不同呢?在 这里我们可以先来比较一下。 同是写离别,王勃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之《送元二使安西》、李白之《送孟浩然之广 陵》、高适之《别董大》等,也是别情浓浓,难分难舍,但词中多情绪高昂,甚少愁苦。 大概是行人的目 的已明,故行步坚实、目光豁朗,而无两脚悬空、两眼迷离之感。而柳永就大不同了。 一首怒发冲冠 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前,一道“仁宗皇帝”“且去填词”的圣旨在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 《艺苑雌黄》),直到年过半百方才凭特奏名身份被取为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其间是饱经谋生 立命之艰难且漫长的历程。 而且,这个过程又是伴随着很多次和京城的痛苦告别的,本词之所写便 是其中的一次。 在此之前,因为“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的狂言恣语和之后流连“烟花巷陌” (《鹤冲天》)的实际行为,以及创作出数量巨大的华词丽曲,柳永极其狼狈地获得了“浪子词人”和 “无行文人”的名号,而自己的仕途也因此变得更为艰难。 吴曾曾在《能改斋漫录》记载,一次进士考 试,“临轩放榜”时,仁宗皇帝特地黜落了柳永,并斥责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无疑,仁宗皇 帝的态度是非常生硬乃至决绝的。 但词人并不会轻易放弃理想,因为像众多封建时代的士人一样, 求取功名乃是他早就确定下的人生目标。 那么,柳永此时便需要改变自身,重塑自己的形象。 那就 要放弃自己所沉湎的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浪漫生活,离开那个让自己声誉狼藉之地——京都汴 梁,完成这艰苦的自我救赎。但离开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一切都会好起来吗?他对这是一点把握 也没有的。 因此词人便心生迷惘!看词中所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天地是如此 之阔大,而前行之路却是荆棘遍地! “烟波”之为浩淼,“暮霭”之为迷蒙,“千里”之为渺远,“沉沉” 之为郁重,在这种情况下,这“去去”的行程如何走得进、又如何走得出啊!但他又必须得走进、又必 须得走出,即便要伴随着无法摆脱的离别与痛苦,要忍受着无可容忍的愁苦与孤寂。 这样看来,在 意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念去去”二句,似乎就成了全词的中心句、核心句。其他的情景摹写,还有 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都是由此生发开来,又由此生发开去的;词中一切的凄凉和感伤,也都是 以这为背景,为铺垫的。 4.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望江南》两首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题解】: 这两首词为后主亡国归宋之作,前篇追念昔时故国繁盛景象,后篇抒发今日亡国凄清境况。 《望江南》原名《谢秋娘》,乃唐李德裕谢秋娘所作。白居易作词调根据词末句“能不忆江南”改名《忆江南》,温庭筠又易其名作《望江南》,李煜词中《望江南》、《望江梅》为同一词调。 本调正体为单调二十七字,至宋始有双调。李煜两首《望江南》风格和内容接近,因此有人认为这两首词实属两个联章。 【句解】: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篇直抒胸臆,“多少恨!”下笔突兀,令人不觉一惊,“昨夜梦魂中”词人满腔悲恨都源自昨夜梦一场。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仿佛昨日还在上苑中游玩,游园盛景分明还历历在目:南唐上苑,繁花似锦,凤舆鸾架,车盖相连,前后连绵数里,好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啊。 “还似”引出梦境,“车如流水马如龙” 为唐苏颐《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中原句,出自《后汉书·皇后记》“马后诏: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后主完全袭用,一字不改,却也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花月正春风。 春风和煦,月明如水,如此花好月圆之夜,大家游兴甚酣,又怎忍马上散去呢?“花月”、“春风”间着一“正”字,不仅道出时值游玩的黄金季节,而且暗示此时亦是游人兴致淋漓的时刻。 一句景语结词,无形中又将游乐推向高潮。全词至此嘎然而止。 读者心中的期待在这个陡然收煞的结尾中突然落空。回归开篇,原来起句中作者用力道出的恨竟隐藏于这样一片繁华景色中。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断脸复横颐,写眼泪纵横交流貌,颐,指脸颊。 此句与前首起句看似形式相同,其实结构大有不同,前首恨由梦生,而“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完全从正面刻画描写,无尽的泪水纵横交流于脸颊,“复”字更加突出泪水连绵不绝的样子。 词人极度伤心无处排遣,惟有日日以泪洗面。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凤笙,相传萧史、弄玉夫妇吹萧,萧声引动凤,后人便以“凤”字形容笙萧,比喻笙萧之美好。心中的痛楚能够向谁诉说呢,和着眼泪不说也罢,凤萧声声,如怨如诉,留泪伤情之时还是不要吹的好,这样只能令心中的悲痛愈发加重。 “莫将”、“休向”看似告戒他人的语气,实则是词人自己警戒自己。 肠断更无疑。 若真是要和泪说,泪时吹,那定是断肠无疑的啊!词人心中不住地劝慰自己,可是真的能说服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道:“‘断肠’一句,承上说明心中悲哀,更见人间欢乐,于己无分,而苟延残喘,亦无多日,真伤心垂绝之音也”。 【评解】: 第一首词忆旧,全篇着眼于一个字“恨”,用“多少恨”引领全篇,从“还似”以下皆言梦境,不着力写恨之如何,尽言昔日之欢乐热闹,于是今日的痛苦凄凉,自不待言。 末句以景结词,梦境就此收束,似乎预示等待词人的,是梦醒后加倍的痛楚,词顿时由字面的鲜亮,跌入余音的无尽深沉之中。 第二首同样写悲痛,笔法完全不同,词人直接由泪入手,极尽描摹,断脸横颐,俨然在目。 随后却作劝慰语,心事不必再说,凤笙不必再吹,无穷难言之隐,直欲含泪而吞。“断肠”一句,直截了当,词人终于将极度悲痛失声倾诉。 刘永济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提道:“昔人谓后主亡国后之词,乃以血写成者,言其语语真切,出自肺腑之言也。”实乃贴切。 5.简述唐五代文人词的创作情况略论晚唐五代词对正统文化的背离与修补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某些新变,往往反映着文化的产生变异.从这个角度考察晚唐五代文人词的特异风貌,我们便可得出如下认识:自秦汉以来所形成的正统或主流的封建文化,至此正发生了部分的裂变;晚唐五代词所体现出的某些异质文化特征,既显示了词对正统文化的有所背离,却又显示了词对正统文化之缺陷的某种修补.而晚唐五代所新兴的“小词”,就标志着后一类思想文化和文学观念的悄然出现.时至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开始步入其中后期的变化,人们已对正统或主流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倦之感和思变心理;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力量的有所壮大,一种异质的思想文化就迎合着时代和人心的需求悄然生焉.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有一部分文人作者敢于趋新猎奇,大胆地试写传奇小说和曲子词这两种正统文学中前所未有的新体作品.晚唐五代文人词的作者和中唐传奇小说的作者一样,本来都是士大夫队伍中的人.可就是上面所说这批原先站在正统文化营垒里的人们,却最终写出了与传统诗文大异其貌的“诗客曲子词”,对此,就只能从“气运”和“人心”趋变所导致的正统文化已产生着部分裂变中去寻找答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词之异貌中寓藏着异质的文化这一思路进行探究,而其着重点则集中在词对“政教文化”的背离与修补方面.先从文化的品位和层次看,相比之下,传统诗文可算是“雅文化”,而新兴的曲子词则明显趋俗.传统诗文的作者通常被称为“骚人墨客”和“文人雅士”,而词的作者则既有士大夫文人,还有平民百姓和乐工歌妓.更兼文人在写词时心中往往又存“此乃小道薄技,何妨谑浪游戏”的想法,因此词之文化品位势必比诗文有所下降.故而,无论是作品的文化内蕴、思想深度,还是作品的审美趣味、语言风貌,词都比诗文显得“浅”和“俗”.所以,若从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上来看,晚唐五代词在整体上所显露的趋俗风貌已反映出了它对正统文化(高雅文化)的某种背离.再从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消费者”来看,词与传统诗文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诗文之创作,其背景大都离不开朝堂和书斋;而其“消费者”则除开封建统治者外,又往往只是创作者自身及其同圈子里的文化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诗文作品又可视为被少数人专利的“士大夫文化”.但是,词产生于酒筵歌席,流行于里巷坊曲.若是放大视野看,它就属于“城市文化”并带有很浓的“商业文化”气息.这样,词就跳出了“朝堂文化”、“书斋文化”、“士大夫文化”的圈子,而带有了平民化、大众化、城市化、商业化的文化色彩.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也形成了对正统文化(士大夫文化)的一定背离.词对正统文化的第三方面背离情况:相对于正统文化的基本属于“政教文化”,词却在一开头就背离此传统轨道而滑向了“娱乐文化”和“佐欢文化”的方向.欧阳炯《花间集序》公然宣称词是一种用以娱乐和佐欢的文学.南唐词的创作,也同样体现着以词作为娱乐品的文化消费心理.上述视词为娱乐工具的认识实是片面和有害的,它必然会影响词的健康发展,但从冲击传统须用猛力、矫枉难免过正的角度来看,则晚唐五代词的公然背离“政教文化”和以“娱乐文化”自命,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具有着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的意义.第一、它在实际上肯定了词人“享受人生”的权利,尤其是肯定了他们对于恋情的追求.第二、处于娱乐的需要,晚唐五代词就形成了纯情、嗜艳和求美的创作倾向.词之所以会形成与诗文异貌的纯情、嗜艳、求美的文体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与词人之文学观念(主要指词体观念)部分地背离了正统文学理论有关.实际上,词对正统文化的背离同时就意味着它对正统文化的修补.这是因为:它的背离,正是朝着修补正统文化之缺陷的方向而去的:首先,正统文化有着压抑人性和禁锢情志的缺陷与弊病,而词因跳出了“政教文化”的束缚,敢于大胆言情和真率抒情,因此人性和人情中的各种内容全都在词中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张扬,这就弥补了正统文化和传统诗文的缺陷.其次,正统文化只管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而颇为横蛮地削弱、甚至是剥夺了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而词则借着“娱乐文化”的保护伞,强化了自己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并由此形成了真、深、艳、婉、美的词境,这岂非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更臻成熟和精美?说到底,词对正统文化的背离,并非一味地在作破坏的工作,而是有破有立、相反相成地在作修补性的建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