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古诗《赠汪伦》的感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穿着长袍,戴着秀才帽的人,站在一艘小船上正在观赏眼前的一片美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李白。 忽然,岸上传来了踏歌声,随后就出现了李白的好朋友汪伦。李白看到了汪伦便马上走上去与他相会。汪伦拍了一下李白的肩膀说:“你怎么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要走了,要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现在见不到你了。” 李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重兄弟情意的人,我不愿看到兄弟为小弟的离去而感到伤心,所以才写下离别信给你,谁知你这么早就发现了。” 汪伦听后,连忙拉住李白说:“李白兄,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不如在小弟家多休息几日,李白兄你是否赏光啊?” 李白为难地说:“不是我不赏光,而是我在兄弟家已逗留多日,你又这么好客,我已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汪伦还是不肯放弃,连忙又说:“李白兄,你在家中反正没有什么事,还是再在我家多留几日吧!”汪伦见李白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便又说下去,“是不是小弟有什么地方照顾不周?还是兄弟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啊?” 李白见汪伦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连忙回话说:“不是你的错,要错还是得怪我。谁叫我是一喜欢四处旅游的人,从而养成了四海为家的习惯,我已在兄弟家待了这么久,也是我归去的时候了。” 汪伦听了李白这么一说,脸上露出了一丝伤心的神情。李白看了看天色,说:“汪伦兄,现在天色不早,你还是回去吧,我也应该走了。” 汪伦见没法留住李白,便深情地说:“好吧,那就后会有期吧。” 于是,两人就地握手告别。李白站在船上,看着多情的汪伦,就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赠汪伦》古诗的故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3.一句古诗给我的启示 350字一首诗给我的启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 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多么 美妙的劝学诗呀,出自颜真卿的笔下。 三更的灯火五更的鸡时,你是否在品味那 生动的语言?不可能,我在这是还睡在温 暖的被子里,等妈妈叫起床才从被子里出 来。怎么才能和作者颜真卿想题并论呢? 自从读了这首劝学诗,我感到无比的惭愧 ,所以我开始早起读书,背古诗。从中学 到不少东西,一些诗句感动的让我落泪。 冬天来临,我仍然早起读书,不时的积累 好词、好句,颜真卿的劝学诗我也就读得 更多了,不时的写读书笔记和作文。 我真正的体会到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 首方悔读书迟”的深刻含意,也深刻懂得 了它对人们的启示。我也懂得了作者颜真 卿为什么会成为著名诗人的原因。 一首小小的劝学诗却蕴涵着前所谓有的大 道理。我们虽然不是诗人却可以写出来。 可我们写了吗?没有,我们却总在嬉戏。 作者颜真卿以诗中体现了自己从小就早起 读书的艰苦和自己的感触。 来吧,趁着我们青春一起读书吧;来吧, 趁着我们的时光读书吧;来吧,让我们在 这阳光下放飞我们读书的梦想! 如果没有读书,我们不会幸福;如果没有 读书,我们不会美好;如果没有读书,我 们的生活会无比的无味;如果没有读书… … 从读这首短小的诗到读让人有感动的书。 我们的进步因书而推动,我们的梦想因书 而开始,我们一起读书吧,书会让你有无 比大的进步,书会让你走向成功,书会让 你领悟人生的真谛,爱读书吧! 4.《一首唐诗给我的启示400字作文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我喜欢李白的文章,更喜欢他的诗歌《将进酒》。 喜欢这首诗丰富奇特的想象、流畅和谐的韵律,喜欢从字里行 间所流淌出来的率真豪放的个性,更喜欢思考诗人的人生经历带给 我们的启示。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大气和胸襟。此诗开篇运用了比兴手 法,起笔奇崛。“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 扑来,最能形象地勾起读者的想象,也最能体现出诗人眼界之宽广、 目光之高远、胸襟之博大。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的,绝不是那些 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汲汲于名利、自私庸俗的人。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强烈的自信和远大的抱负。一句“天 生我材必有用“,唱出了诗人骨子里执著向上的信念,失意是暂时 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这豪气干云的诗句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失意和迷茫中“不坠青云之 志”。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对金钱与名利的蔑视。“千金散尽还 复来”,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分明看到一个行走江湖的侠义之士, 扶危济困,一掷千金,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豪爽的真性情。“五花马, 千金裘”,也没什么舍不得的,“钟鼓馔玉”,更不足为珍贵。就 如从饮酒和赌博上可以了解一个人一样,对金钱的态度,更能看出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富有。视名利与金钱如粪土,能驱使 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这种洒脱又有几 人能够真正做到。这种精神境界令我深感汗颜,更值得几千年后生 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深刻反省。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率真和不拘小节。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形象地描绘出酒喝得正酣 时的情景,真实生动地体现了李白真实、不做作、无城府、屑于心 计的一面。关于“主人”的解释大家公认的应该是作者的好友元丹 丘,本来是到朋友家做客,可此时李白竟然对主人说:你不用说钱 少,只管买来痛饮。虽然是自己的朋友,虽然大家乘着酒兴,但能 这样无顾忌地说出来,最能反映出说者的率真,内心的纯净。无论 如何这种直率的性格流露出的是李白的坦诚、因无私而无畏,当然 更能看出他的朋友也绝非庸俗之辈。这种朋友间因了解而无拘束、 无目的地交往,最符合李白的性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也让我们无 比向往这种境界。我想以李白的性格即使不是在老友面前,他也不 会在说话时为了迎合别人而说半句假话。无论何时都要真实地生活, 这种执着令人尊敬,更让我们为了利益和生计而患得患失、戴着假 面具生活的很多现代人深感愧疚。 诚然,饮酒是洒脱的,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放松与快乐,但读李 白的《将近酒》,我们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更多的是失意、 寂寞、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忧愁。“人生得意须尽欢”,真的“得意” 了吗?为何要“且为乐”呢?因为快乐是暂时的,“得意”的背后 却是失意。“但愿长醉不复醒”,为何“不复醒”呢?因为现实令 他深深地失望,自己只被皇帝当做御用文人,满腔热情和抱负无处 施展。然而,光阴易逝,“奔流到海不复回”,岁月的脚步从不曾 停留;人生易老,“朝如青丝暮成雪”,英雄也会老去。可李白毕 竟是个高傲的人,有风骨的人,他不想,也不会因为所有的失意而 颓废,而凄凄艾艾,更不想在任何人面前露出自己的忧郁,因而诗 与酒成了他用以浇胸中块垒的最佳媒介。 读《将近酒》,读出的是深深地寂寞和对知己的渴求。“古来 圣贤皆寂寞”,作者应该自认为是圣贤了,因此自己才会寂寞,这 样也许才会有些许安慰。“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曹植与作者有 很多相似之处,二人都才华横溢,正直善良,也都政治失意。正因 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使陪他饮酒 的岑夫子和丹丘生或许也是如此,所以只有通过遥想古人,从中找 到共鸣,找到精神的慰藉。 5.一首唐诗给我的启示作文300字古诗带给我的启示 今天,我在阅读时发现了一首很好的古诗,有一定的人生道理,我便把它记了下来: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写此诗时,正值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之际,可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此时曹操已经53岁,不由想起人生的路程,所以诗的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体现出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他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这首诗始于对人生哲理的慨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贯穿全诗的那种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定,主观努力也起一定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令人击节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