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的“浪淘沙令”这首词怎么鉴赏抒心志,言抱负,诗之所以为诗也;发议论,说见识,文之所以为文也。 诗文之旁逸于词,即以诗 为词、以文为词,是分别到了苏轼和辛弃疾方渐受关注并形成气候的。而在苏、辛之前,王安石此篇 兼具诗文特色的《浪淘沙令》词就已经出现了,则其先导性的作用可知。 词人写及史上二贤相——伊尹、吕尚。词人缅怀了他们的“英雄”业绩一-“笑谈”“兴王”,指 出其实现抱负之因一一“遇”“逢”明主,所述所议都非常严谨。 在词人眼中,古时人臣的辅佐之功, 莫过于伊、吕二人:前者佐汤兴商,后者佐武兴周,各自奠定了近千年的王朝基业。 而他们的出身 呢?却一为“钓叟”,一为“耕佣”,他们的怀才得遇足以让人羡慕了。 然而,伊、吕的际遇又是可遇而 不可求的,个人也是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要么“老了英雄”,要么谈笑“兴王”,天壤之别的或 “穷”或“通”,就只押在那个碰运气般的“偶”字上——这确定让人深为感慨。 其中所包含的,自然 有天下士人(当然包括作者)对功名事业的热切期许,但也传达出对个人期许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深 深的无奈之意和悲凉之感。 王安石不仅抱负雄伟,而且才能超卓,但在四十九岁得遇神宗皇帝之前,也是经历了长期的潜 修的。 特别是嘉祜四年(1059)三十九岁时,当他满怀信心地给仁宗皇帝上谏揭示社会积弊、力主革 新图强的“言事书”后,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使得他大为失望,并发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的慨叹。 这些基本就是该词的写作背景。 相信词人一定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伊、吕那样有“风虎云龙”的际遇,能像他们那样造福百姓啊!可他们的际遇又实在是可是不可求,也许 “老了英雄”注定是我的命数吧!——细细品味,“老了英雄”四字,读来竟是如此沉重! 总之,王安石认为,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遇到“明主”,实现所谓的君臣遇合;但这种遇合 的实现又往往是概率极小。 幸运的是,王安石终于也遇到了自己的“明主”,并在这位“明主”的支持 下发动震惊全国的政治变法运动,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一文注)。 但令我们甚至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四年,从熙宁五年(1072)起,他就一再请 求神宗让他解甲归田,并于两年后辞相成功。 后虽被起用,但不久即归田。 取代其时激情四溢的 “万言书”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无奈被些名利缚”“而今误我 秦楼约”(《千秋岁引,秋景》)之类。由此可见,要完成“兴王只在笑谈中”的愿望绝非易事,即便在 有了“汤武偶相逢”的际遇之后。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1.“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尹和吕尚两人出身低微。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3.这首咏史词作,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冀。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所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无 3.浪淘沙令王安石分析《浪淘沙令》 ——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首咏史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曾历经了种种困窘。“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这些议论寄托了王安石的感慨和希冀。写此词时,他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商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这表明王安石从史实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也使此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 4.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 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 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 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 “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尹和吕尚两人出身低微。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 “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3.这首咏史词作,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冀。 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 所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解析:无。 6.王安石的浪淘沙令的诗意是什么浪淘沙 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② 春意阑珊。 ③ 罗衾不耐五更寒。④ 梦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贪欢。 ⑥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因刘禹锡、白居易都写有《浪淘沙》,其内容就是咏浪淘沙,《浪淘沙》一名由此而来。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亲):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赏):一会儿,片刻。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⑵浪淘沙 作者: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①已沉埋,壮气蒿莱②。 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①金锁:《晋书·王浚传》:"吴人于江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②壮气蒿莱:王气尽失,唯野草丛生。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赏析】 全词以往事与今景对写,一虚一实。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是主题句。往事者,如《浣溪沙》之 "佳人舞点金钗溜"、《玉楼春》之 "春殿嫔娥鱼贯列"等骄奢逸乐的帝王生活也。 据宋人王铚《默记》载:李煜被囚楼下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故"庭院藓侵阶"、"终日谁来"皆是写实之句。 壮气蒿莱句也是实忆。 当南唐危殆之际,李煜曾欲一战,并作过一些积极准备,但终因力弱,且朝廷意见不一而作罢。现在一旦归为臣虏,颇有悔不当初之意。 据此可知,李煜虽是亡国之君,但对当时国策亦有一些反思。这一点常被忽略了。 浪淘沙 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⑶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译文】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赏析】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4)浪淘沙 唐. 刘禹锡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⑸浪淘沙 唐. 刘禹锡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⑹浪淘沙 唐.刘禹锡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⑺浪淘沙 唐.刘禹锡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⑻浪淘沙 唐.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⑼浪淘沙 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⑽浪淘沙 唐.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⑾浪淘沙 唐.刘禹锡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浪淘沙、卖花声、浪淘沙慢】 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常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格一(七言绝句式)】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此用仄起式。亦有用平起者,与七绝平起式全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