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朝代兴亡的古诗】唐人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韩非子》:“秦穆公问由余: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余对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唐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人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南宋汪元量《钱塘歌》: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垂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元人虞集《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元史. 五行志》元末民谣:塔儿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儿红,《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朱衣人做主人公.。 2.描写朝代兴亡的古诗唐人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韩非子》:“秦穆公问由余: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余对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唐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人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南宋汪元量《钱塘歌》: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垂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元人虞集《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元史. 五行志》元末民谣:塔儿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儿红,《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朱衣人做主人公。 3.关于国家兴亡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4.描写兴盛转为衰败(灭亡)的诗句,越多越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衣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王导与谢安: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