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别裁集的目录原序 重订唐诗别裁集序 凡例 卷一 五言古诗 魏徵 一首 虞世南 一首 李贤《章怀太子》 一首 乔知之 一首 陈子昂 十九首 宋之问 三首 薛稷 一首 张九龄 十四首 崔颢 一首 王维 二十三目 孟浩然 十首 刘眘虚 二首 王昌龄 八首 储光羲 十一首 陶翰 二首 丘为 二首 李颀 五首 贾至 二首 常建 八首 高适二首 岑参 六首 崔曙 三首 包融 一首 薛据一首 卷二 五言古诗 李白 四十首 杜甫 五十三首 卷三 五言古诗 张谓 一首 王季友 一首 元结 十首 沈千运 三首 孟云卿二首 赵微明 三首 吴筠 一首 刘长卿 六首 钱起 六首 刘湾 一首 韦应物 四十四首 李端 三首 刘禹锡 二首 白居易 十七首 卷四 五言古诗 韩愈 十二首 柳宗元 二十一首 孟郊 十二首 贾岛 一首 李益 三首 权德舆 三首 张籍 三首 温庭筠 一首 赵嘏 一首 曹邺 一首 李群玉 二首 刘驾 二首 陆龟蒙 一首 聂夷中 一首 卷五 七言古诗 王勃 一首 卢照邻 一首 骆宾王 一首 刘希夷 二首 乔知之 一首 李峤 一首 沈佺期二首 卷六七言古诗 卷七七言古诗 卷八七言古诗 卷九五言律诗 卷十五言律诗 卷十一五言律诗 卷十二五言律诗 卷十三七言律诗 卷十四七言律诗 卷十五七言律诗 卷十六七言律诗 卷十七五言长律 卷十八五言长律 卷十九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卷二十五言长律 补校记 附录:唐诗别裁集小传补辑 2.唐诗别裁集的目录原序重订唐诗别裁集序凡例卷一 五言古诗魏徵 一首虞世南 一首李贤《章怀太子》 一首乔知之 一首陈子昂 十九首宋之问 三首薛稷 一首张九龄 十四首崔颢 一首王维 二十三目孟浩然 十首刘眘虚 二首王昌龄 八首储光羲 十一首陶翰 二首丘为 二首李颀 五首贾至 二首常建 八首高适二首岑参 六首崔曙 三首包融 一首薛据一首卷二 五言古诗李白 四十首杜甫 五十三首卷三 五言古诗张谓 一首王季友 一首元结 十首沈千运 三首孟云卿二首赵微明 三首吴筠 一首刘长卿 六首钱起 六首刘湾 一首韦应物 四十四首李端 三首刘禹锡 二首白居易 十七首卷四 五言古诗韩愈 十二首柳宗元 二十一首孟郊 十二首贾岛 一首李益 三首权德舆 三首张籍 三首温庭筠 一首赵嘏 一首曹邺 一首李群玉 二首刘驾 二首陆龟蒙 一首聂夷中 一首卷五 七言古诗王勃 一首卢照邻 一首骆宾王 一首刘希夷 二首乔知之 一首李峤 一首沈佺期二首卷六七言古诗卷七七言古诗卷八七言古诗卷九五言律诗卷十五言律诗卷十一五言律诗卷十二五言律诗卷十三七言律诗卷十四七言律诗卷十五七言律诗卷十六七言律诗卷十七五言长律卷十八五言长律卷十九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二十五言长律补校记附录:唐诗别裁集小传补辑 。 3.唐诗别裁集中有关江月的诗句《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年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花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秋风引》【唐】刘禹锡的解说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