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2.曹植的七步诗是六句《七步诗》对还是四句的《七步诗》对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 豆 在 釜 中 泣. 本 是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 3.关于七步诗的诗《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附: 【现代《七步诗》】——是后人所改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注释 漉(lù):过滤。 菽(shū):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燃: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编辑本段]翻译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附注: 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 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 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 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 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后人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人教大纲版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中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编辑本段]典故 典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终于,他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反映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感情沉郁愤激。 [编辑本段]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 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 4.【关于七步诗的传说】[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