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含酒旗的诗句1、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 杜牧 《江南春》 2、烟暝酒旗斜 宋 秦观 《望海潮·梅英疏淡》 3、家近旗亭酒易酤 宋 晏几道 《浣溪沙》 4、青旗沽酒有人家 宋 《鹧鸪天 代人赋》 5、家近旗亭酒易酤 宋 晏几道 《浣溪沙》 6、酒旗渔市 宋 周邦彦 《满庭芳·山崦笼春》 7、青旗沽酒有人家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条初破芽》 8、醉寻夜雨旗亭酒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别恨妆成白发新》 9、酒旗斜拂堕吟鞍 宋 林逋 《山园小梅》 10、旗亭官酒更多灰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2.【古诗江南春的全诗紧急要..】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 1.啼:叫.2.山郭:靠山的城墙.3.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4.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简析]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3.酒旗的相关作品《红楼梦》第十七回:“此处都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不必华丽,用竹竿挑在树梢头。” 《水浒传》中提到:从孟州东门到快活林,卖酒的有十二三家,其间距离无非“十四五里田地”,几乎是一里路就有一酒店,够稠密的了。关于酒店的外状描写则大抵是三言两语,但出有颇富神韵的。鲁智深上了五台山后第一次下山,来到一个山边小市镇,一连走进三个酒店,在第一个酒店门口,“见一个酒望子,挑出在房檐上”,但他遭到拒售。“行了几步,又望见一家酒旗儿直挑出在门前”,还是遭到拒售。接着又连走了三五家,“都不肯卖”;于是他又到一个酒店“远远地杏花深处,市稍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这几句描写,不免使人想起唐人李中《江边吟》的诗句:“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杏花深处,“挑出个草帚儿来”,确实显出一点神韵来。犹如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林冲“把花枪挑了酒葫”,在雪地里觅见小酒店一样,都是精妙文字,林冲觅见的那家小酒店虽在“市井”,实也是村野小集,它的标志物是“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 “酒望子”,又叫酒帘或酒旗。酒店悬挂的标识,大抵都是黑色或黑白相间,故常有“青旗”“青帘”之名。大凡读唐诗,也经常能见到“青旗沽酒”、“斜日青帘”这类说法。 注:宋人洪迈《容斋随笔》有“酒肆旗望”条,考说酤酒悬帜,谓是《韩非子》中就有记载,但同时也认为见咏于诗,而多咏于诗却始自唐人。至于酒店以草帚为标识,《水浒传》中写到的大抵是村醪之家,所以前代《水浒传》评家有批语云:“酒定粗恶矣,不然,何故是个草帚?”洪迈《容斋随笔》中也说:“村居或挂瓶瓢,标帚杆。”但事实上村醪之家也未必悬帚为识,也有挂酒旗的。“武松醉打蒋门神”那回,施恩陪着武松去往快活林之时,在一“不村不郭”处,“望见一个酒旗儿”,近处一看,“却是一座卖村醪小酒店”,施恩因问道:“此间是个村醪酒店,也算一望吗?”由此看来,对“草帚”也不能望文生意。其实,它实代表着“雅”意,或谓挂帚是用迎宾古礼“拥帚”之意,或谓是由杜康制箕帚而来。我倾向于认为酒店以帚为标识,关于杜康。但上述两种看法中的无论哪种解释,都存雅意。 注:百回本《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傍村小酒店”和孟州东门外的“卖村醪小酒店”时,都用诗词作增饰描写,后者是一首词,既写外景,有“杨柳阴森门外,荷花旖旎池中”和“飘飘酒旆舞金风,短短芦帘遮酷日”等句,也写内景,有“磁盆架上,白冷冷满贮村醪,瓦瓮灶前,香喷喷初蒸社酝”等句。这种增饰描写的目的看来也是衬托村店之雅。前者是一首诗,定来颇拙劣,像是律诗形式却并不合律,文句也有别扭处,全文如下:“傍村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宾客坐,矮篱笆用棘荆编。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如此诗作,实无增饰作用,最后两句尤怪,说是“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按“牛屎泥墙”和“画酒仙”当是不相干的两种现象。村家把牛屎涂在墙上,晾干后作燃料,这在旧时农村属常见之事。“画酒仙”是在墙上涂饰酒店标识,“酒仙”当即“醉仙”。 元人杨显之《酷寒亭》杂剧第三折描写一位“从良”奴隶张保开店卖酒,所唱曲文中有“他将那醉仙高挂,酒器张罗;我则是茅庵草舍,瓦瓮瓷钵”之言,所谓“醉仙高挂”,当指画有醉仙形象形字酒旗。剧中描写张保开的是小酒店,只是“曲律竿头悬草椁”,这“草椁”也是草帚一类。另一本元杂剧《李逵负荆》中写到杏花庄老汉王林“开着一个小酒务儿”,王林上场诗中同样有“曲律竿头悬草椁”句。 画有醉仙的酒旗,一般见于大酒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明文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此处所说“醉仙锦旆”是指旗帜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等酒楼的标识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