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思》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语,请结合三四句说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家乡却可望不可即,因而有些许无奈与惆怅.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其诗受韩愈、皮日休等人影响,词句意思具有独特风格。有《李直讲先生文集》。 2.“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审题】 第一:分清题型:表达技巧题; 第二:怎么辨析手法、修辞; 第三:引用与分析的合理融合。 【具体步骤】: 1、谈自己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过渡句; 3、概括所选语句的“无理而妙”的特点; 4、引用原文(采取“熊抱式”或“点穴式”)。 5、做手法分析; 6、小结:谈艺术效果; 7、大结论。 【答题范例】: 我认为“无理而妙”就是所写内容在情理之中,但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达到了想象之外的艺术效果。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具备这种“无理而妙”的特点:运用了设问、比喻、化虚为实的手法,达到了想象之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国之君,现在沦为阶下囚,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用一个沉甸甸的字“愁”概括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得到了理解;愁无形无影,李煜首先自怨自艾,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设问句式,是自问,也是在探询;探寻不得,将这沉重的愁思比喻成一江春水,乍暖还寒,冷热交织,无形的愁思幻化成真实可感、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化虚为实,超乎了人们的生活体验,但是又能够为人的主观判断所接受,无理而妙,妙不可言。 这样,就将抽象的,虚无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想象、联想,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层级。 无理而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诗词宝库,使我们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 3.陈维崧的诗《别紫云》翻译赏析别 紫 云中(1)“ 二度牵衣送我行 ” 中“二度”表明此次离别是 ,“牵衣”则暗示出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1)是重逢再别(或第二次离别)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 2 )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 4.为什么说贾至《春思》后两句无理而妙春思 年代:【唐】 作者:【贾至】 体裁:【七绝】 类别:【】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1.度日如年,害怕听到报时声。 (2分)写出了女主人公失宠后独处冷宫的极度寂寞、哀怨。(3分)注:答出寂寞、哀怨其中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2.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 (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1.分 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标题“长门怨”中的一个怨字,为整首诗歌奠定了哀怨的感情主基调。然后根据“昭阳更漏不堪闻”一句大意,抓住关键词“不堪闻”很容易体会出女主人公独处冷宫害怕听到报时声的寂寞与哀怨,将女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情形表现的淋漓尽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分 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哪一句好,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点,从“不是”或“半是”一词在表现手法、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哪一种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的情感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