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成就第一章 北宋前期词北宋前期活跃在词坛的是第一代词人群体,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珠、欧阳修等为代表。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大都比较显达。 此期的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这个时期的词人,创作上可分两个阵营:范仲淹、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这个时期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具体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连词调、词体一的选择和运用都踉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创作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一、晏殊晏殊的词主要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升平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 他的词绝大部分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特别善于用词描写富贵娴雅的生活。这种雍容娴雅、富贵闲人的气息,使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 可贵的是他能摆脱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艳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他进一步发展了冯延巳词的自然圆润,俊美雅洁,深深影响着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乃至整个宋代词坛,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二、欧阳修从抒情取向和审美格调上来看,欧阳修的词被习惯地分为雅词和俗词两类。雅词继续着唐五代直至宋初晏殊的文人化方向,比前人更多地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风格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其应歌而作的俚俗词、艳情词,大写男女恋情,表现出词人性格气质中风流自赏甚至庸俗的一面。 这类词不追求温庭筠式的含蓄,而呈现出接近市民审美情趣的真率通俗。其艳情词也有的婉约缠绵,不失雅致。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 例言》云:“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而论,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精读作品:晏殊:《浣溪纱》欧阳修:《踏莎行》《采桑子》第二节 范仲淹、张先、王安石一、范仲淹范仲淹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词见于《全宋词》仅5首。 其《渔家傲》在广漠苦寂的边塞背景上抒写戍边将士的矛盾心情,为宋词开辟了新的审美境界。二、张先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被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他的小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创作的慢词,今存18首,数量仅次于柳永。 他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为词进入文学的殿堂铺平了道路。三、王安石王安石的词主要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使词的功能由应歌娱人向言志自娱转变。 精读作品:《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张先:《天仙子》王安石:《桂枝香》第三节 柳永 一、才子词人,双重人格柳永是个本色的词人和才子,个性浪漫,真率狂傲。 和封建社会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柳永的人格结构也是复杂的,双重的。不过,他不是我们常见的儒道互补,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而是儒家的入世精神和市民的享乐意识的互补,是进则庙堂,退则青楼,达则兼济,穷则享乐。 二、创体创调,发展慢词柳永的贡献首先在创体和创调上。他是北宋创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调。其中绝大多数是他首创或首次使用。 这极大地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的创调创体之功突出表现在发展慢词。 作有87调120余首慢词。并将赋法移植于词,以铺陈叙事和白描写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慢词的体制。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三、开拓词境,雅俗纷陈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 他的艳情词在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上重新恢复了曲子词的市民化、世俗化色彩。他以都市繁华和风景、风俗为内容的风物词,数量虽不多,却是对宋词内容境界的一大开拓。 他的羁旅行役词,生动展现了“升平”时代一位落魄文土既渴望博取功名又渴望官能享受而二者不可兼得的苦闷心态,堪称雅俗共赏。 精读作品:《雨淋铃》《望海潮》《八声甘州》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前期诗文 第一节 宋初诗文一、王禹偁和白体诗人王禹偁是宋初文坛最为优秀的作家。 白体诗人模仿唐代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互相唱和的近体诗,风格浅切清雅,以王禹偁为代表。精读作品:王禹偁:《对雪》《村行》《待漏院记》。 二、林逋和晚唐体诗人宋初的晚唐体诗人包括惠崇、保暹等僧人和林逋、潘阆等隐士。他们喜欢以苦吟的方式,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观,表达或失意惆怅或闲适旷达的隐逸情趣。 其中以林逋成就最高。精读作品:林逋《山园小梅》三、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集分上下两卷,共收入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台阁大臣酬唱诗歌约250首。此派创作上学习李商隐,以五、七言律为主。 诗歌内容多为咏史、咏物或流连光景,形式上讲究对仗、用典和声律。西昆。 2.宋词文学成就的简介报告【300字】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宋词的成就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4.宋词的文学成就1、成就: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2、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3、代表人物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5.宋词的文学成就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第三章 苏轼 第一节 生平与性格 一、历尽升沉的一生 变法前,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初陈政见 变法时出离中央,历任四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元佑更化时,重回中央,历任要职,旧党分裂,连放外任。 哲宗亲政,新党复起,贬至岭南海南,徽宗时被赦北归 二、宏博通达的坡仙性格 苏轼一生博览群书,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杂取各家,并将三家的相通之处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开放,灵活通脱。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政治态度和任职时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养和贬谪时期多取佛道。 既“奋厉有当世志,”又能在失意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总之,他有极其实际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脱的一面;既有十分认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随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统一中,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节 “自是一家”的学士词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就是“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具体表现为,开拓词境,提高词品。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 突破音律,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体诗。使事。 6.论宋词的独特成就1、成就: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zd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2、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3、代表人物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7.宋词的艺术成就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国画: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