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少数民族的古诗1、《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4、《晴》【清】杜于皇 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2.少数民族 诗词下列是少数民族的 诗词:《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天南地北双飞雁,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燕姬曲》萨都剌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西域河中十咏》耶律楚材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 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 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阴山》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罗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 《岐阳》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海上诗》耶律倍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早春怨·春夜》顾太清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鬻女谣》萨都剌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木兰花慢·游三台》元好问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黄星。 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冰井犹残石甃,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念奴娇·咏雪》完颜亮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鳞猖獗,掣断珍珠索。 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古旗角。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缡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庚辰西域清明》耶律楚材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 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 3.反映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诗句,并简要说明《唐诗三百首》在今天已有各种版本,翻开每种版本,都会发现正行进在诗中的唐史。这虽是我个人的感悟,但并不乏依据。 从唐朝女子的服饰说起。当时的女装尤其繁富,其基本构成是裙、衫、帔。《仙传拾遗·许老翁》中说,唐时益州士曹柳某妻,“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玄怪录》中记一平民女子衣装:“小童捧箱,内有青故裙、白衫子、绿帔子。”可见,这是唐时女装的三要素,无论地位尊卑、服饰丰俭,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这3件基本装束为例,着装时,需将衫子的下襟掩于裙腰内,裙腰束得极高,下摆阔且长,如孟浩然《春情》诗中“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描写。 裙腰之上,半裸**,当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对此,唐诗中也有不少相应的描写。如《逢邻女》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之句;《赠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灯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还要束以纱带,带子结于身前,长长垂下,飘逸婉约。《赠琵琶妓》中就有“一双裙带同心结,早寄黄鹂孤雁儿”的诗句。 女裙有红、紫、黄、绿等多种颜色,红裙最为时尚。《五日观妓》中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的写照,从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见到朱红色迹。 但唐朝的贵妇们不满足于此,她们还在裙上绣以各种花纹,甚至将珍贵美丽的鸟毛织于裙上,见《朝野佥载》:“因安乐公子造百鸟裙,百官之家皆仿之”。女子勇于追求和创造的举动势必值得赞许,但从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我又难免为那些无辜的鸟类而嗟伤。 帔子,又称披帛,披在裙衫之外。我从敦煌的壁画中看出,南北朝时,女供养人就有帔帛之装束,不过,披帛习俗虽有南北朝遗风,但我认为也不排除来自波斯的影响,理由是,这一习俗非汉族固有,在先代少数民族中也未见用。当时亚洲地区服饰中用帔的当为波斯人。丝绸之路开通后,服饰习俗自然也会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习俗,是受新疆龟兹人服饰习俗的影响。 李贺《唐儿歌》中有“银鸾睒光踏半臂”的诗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也有着半臂装的仕女形象。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武则天的孙女,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为妻。后因武延基触犯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将公主与驸马赐死。李仙惠死时17岁。其墓道内和墓室四壁均绘有彩画,另外还有一组精美的石椁线刻仕女画。画中的妙龄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长帛巾,或赏花、对语、觅诗,或曼舞、逗弄小鸟,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永泰公主墓室绘画还是初唐时期风格,女子多穿紧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时的秀雅之风依然可见。盛唐以后,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的形象方才成为时尚主流,人物“面短而肥”,衣裙式样也开始以幅多肥阔为主要审美取向。 4.关于少数名族的诗歌有哪些1.阿果演唱的彝族歌曲:《凉山的月亮》: 直接在百度mp3 搜索引擎 里搜索《凉山的月亮》,选第一个结果即可。 2.阿鲁阿卓的《雅鲁藏布》。现在在网上好象搜不到了,我试了一下,遗憾呐。 我是以前下载的 3.彝族敬酒歌:阿果演唱。风情对唱版和少女独唱版: /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BE%B4%BE%C6%B8%E8&lm=-1/VShow/22685.htm。 5.少数民族诗人准确的说,纳兰性德是词写得好,萨都剌是诗写得好(纳兰的诗不如萨都剌,萨都剌的诗词水平估计在元朝起码也是前三)。萨都剌词也写的不错,他和纳兰性德是两种风格。纳兰的词是清丽自然,而萨都剌的词则是豪放中带沉郁(有点类似杜甫的诗的风格)。不过很可惜萨都剌的词作现存只有几首,否则他完全有机会和纳兰拼一下头号少数民族词人的地位的。 但是广义上这么说并没有错,因为无论诗、词还是散曲,都属于广义上的古典诗歌。个人认为非要纳兰和萨都剌分个胜负的话比较困难,因为一个写诗一个写词。但是如果非要说偶还是觉得应该是纳兰,因为纳兰语言自然的风格继承了北宋词的特色,词自唐代开始兴起,到了南宋就开始显得语言生涩化了,我并非说生涩化不好,其毕竟有及其细腻的雕工。但读纳兰的词,其语言自然古朴,创意和内涵却不必南宋词差,所以王国维称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个评价大体上还是很对的。 最后我还想补充的说一下萨都剌与元诗。诗这种形式在宋代出现强烈的理性化特点,宋诗有很多作品带有浓重的哲学意味,但其感情色彩至少在表面看来并不浓厚。在这种诗风的影响下,宋朝人诗里缺乏个性,这在北方的金朝都引起人的反感了。元朝统一以后,元初的诗人打起了复古的旗号,崇尚恢复唐朝甚至更久的魏晋诗的风度。虽然元诗的成就比不上唐朝,但是其解放个性和思想创作风格和理念却是诗坛复兴的信号。究其根本原因,简而言之是是因为社会物质长期发展,生活的窘迫感已经出现缓解迹象,一些文人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一些提高,开始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再是基本服从社会。而元朝是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所有的统一朝代中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最小的朝代,这大概也和诗坛的复兴的风气有关。 到了萨都剌这一辈人的时候,元诗甚至已经不再追求思想的高雅化,而是透露出强烈的放纵的欲望。这其中代表作是萨都剌的《杨妃病齿图》,居然歌颂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爱情,这可是开了先河了! 总之,元朝的诗坛出现了一股蒸蒸日上的风气,要是这种风气延续下去很难想象会发展到什么高度。当然如果你及其喜欢宋诗的话可能会对这句话有意见。甚至说的再深刻点,其对于五四新文学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呆板的宋诗延续到民国时期,虽然有外国白话文学的影响,但是估计五四文学新潮也会遭遇延后化或一些波折。 但是好景不长,1368年元朝彻底灭亡,新任的明朝皇帝朱元璋视物质发展为社会毒瘤,甚至打压物质发达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平原一些发达地区征及其重的赋税。为了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儒家文化(汗,儒家文化那些忠君的倒是顺利推行了,而“民贵君轻”这种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朱元璋同志居然把它删了!其心可诛!),社会风气由此变得沉重。为了强行推行君权文化,朱元璋甚至将活跃在诗坛的追求艺术解放风格的诗人杀了不少。明朝第一诗人、诗中带有李白风格的高启就是被朱元璋所杀掉的,但是我对高启不了解,他的死到底是不是和文化抑制有关我也暂时不好评论。 朱元璋死后没几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夺取皇位,继续推行朱元璋死气沉沉的文化政策。经过这两位长期的统治,元诗的良好风气彻底扼杀,像萨都剌这样的诗人再也没有了。这种呆板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社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才得到缓解。此后的清诗虽然有一定的复兴倾向,但再也没法和唐诗相比。 还有,我觉得对于解放宋诗来说一个重大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明初科举发明的八股文。虽然有人说八股文能写好什么文体都能好了,甚至把八股文的水平作为才能的审核标准(还真出了这样的人,比如张居正),这点我们不去深究。但是简单的想想,明朝考试考八股,唐朝考试考诗歌,你说哪一个朝代的诗会更好呢?我也写诗词,为了写诗词能写好我最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诗词的学习,以前每天坚持的《读者》也不看了。你想想看,为了写诗词就不看《读者》了,要是再让我钻研八股文还能写好诗词吗?而且写得水平一般你就白考了,至少你得是当届全国科举生的顶尖水平才有用。 好了,说是最后补充点萨都剌的资料,其实远远超过了这个量,我也是希望能写的详细些有助于你对萨都剌的理解。希望给个最佳答案吧!当然喜欢宋诗的人你们也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审美这个东西没法说谁就能说服谁,至少以现在的社会的人的思想状况是如此。我的意思也不是宋诗不好而喜欢对感情的解放(其实自唐诗之后开了哲理诗的先河也算宋诗的一大贡献了,且宋诗也不是就有哲理诗,其他风格的也一大堆)。我自己的诗作有人评价也是很带有一些感情的(当然也不乏有如宋诗呆板的作品,但比较少)。 6.隋唐时期有哪些民族融合到其他民族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空前繁盛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民族杂居融合,为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做好了准备.胡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中原带来胡族文化,并将其渗透于中原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中原"胡化"趋势的产生.而进入中原的大量内迁胡族,很快就为汉族文化所融化;边疆胡族也不断吸取汉族文明,迅速汉化.隋唐时期的"胡化"与汉化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两者是同时和互动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