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琉璃塔的诗词《报恩寺塔》 明 杜士全 雁塔长明照远垓,累层九转令尖嵬。 乍看火树淩霄汉,忽讶繁星散碧台。 震旦传灯宁待旦,如来舍利忽飞来。 迷途自此成真觉,总赖皇慈大愿开。 =========================== 《登报恩寺塔绝顶》 黄之隽(清) 到眼无埃塧,苍茫入素秋。 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 金碧翔霄表,虬龙压石头。 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 ===================== 《大报恩寺》 康熙 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 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 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 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 2.大报恩寺有什么可以说它的诗题报恩寺上方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1]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寺院的上方,好象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风光。 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旦讥测客爻九诧循超末”。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秾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 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威,溽暑的烦恼! 再写众山的远姿:“众山迢递皆相叠”。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令人游目骋怀,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俱活,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又引起多少的遐想。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险,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真有些留恋难舍。“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2] 3.游(南京)大报恩寺 作文500绕过“明城墙”最南面的“中华门”就来到了“大报恩寺”门口,走过“香水桥”我们就来了大门检票处。走在过道上,耳边传来阵阵佛音颂词,此时的我们,心里面马上产生了一种神圣感,仿佛已经融入到“佛”的意境里,与外面喧嚣的尘世隔绝了。游玩期间,我们队友一起参加了“毛笔书法”活动,为新年祈福;小伙伴们一起做橡皮泥“雪人”;一起学手工做手工艺品“中国结”“荷花灯”;我们可开心了。听说建“大报恩寺”一个企业家捐了很多钱,我长大了也要做那样的人,为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多做贡献。 转眼间,已是中午12点多,我们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报恩寺”。我虽不懂“佛”是什么,却为灿烂的佛教文化所惊叹! 4.游南京大报恩寺作文 500~600字参观报恩寺 今天,爷爷带我参观了千年古刹——报恩寺。 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角,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迈进大门,来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二佛殿外有两尊石狮子,一尊上写着“新加坡居士”,另一尊上写着“于二00五年捐赠”。看来,报恩寺已经名扬海内外了!我们正全神贯注地看着,突然听到一声亲切吆喝,我和爷爷回头一看,呦,原来是爷爷的老同学董爷爷呀!董爷爷十分热情,主动的为我们做起了临时导游! 穿过二佛殿,我们便来到第二进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的千年银杏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枝干盘盘曲曲尽显千年沧桑,树叶层层叠叠昭显青春活力。听董爷爷说,这银杏树上面的老枝干都断掉了,现在的都是新冒出来的了。我听后,不禁为银杏树顽强的生命力感到叹服!董爷爷还说,这两颗千年银杏树非常有名,连港澳同胞来参观时,都啧啧称赞呢!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大殿,殿内香烟袅袅,禅声阵阵。这殿真大呀!空荡荡的,只有一位禅师在打坐诵经。爷爷和董爷爷轻轻地读着挂在柱子上的对联,大殿里盈满了他们诵读的回声。我则在大殿里走来走去,好奇的左看右看。大殿正中是三尊金光闪闪的佛像,前面摆放着香、香炉和一些贡品。大殿的左右两边供奉着十八罗汉的泥塑像,最后面是四尊瓷菩萨。在他们的前面,都或多或少地放着香客上的香。 参观完大雄宝殿后,我们意犹未尽,又去参观了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廊房。里面分别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听着董爷爷说着报恩寺的故事,我们信步穿过大殿,走进了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前穆典雅。 通过这次参观,我被报恩寺那雄伟的气势和神秘的气氛所折服了,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叹服! 5.南京大报恩寺位置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建越城,中华门地区成为南京的建城之始;大报恩寺塔立于南朝寺庙发祥地和江南佛教中心,早在明初之前,其原址及周边地带,曾有历代官方及皇家敕建的许多寺塔,虽屡建屡毁,仍屡毁屡建,政权更迭十朝,唯兴庙不变;岁月流逝千年,独建塔不止。公元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长干里修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成为江南塔寺之始;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明初,仍在历代毁损的寺塔旧址上,新建大报恩寺、琉璃塔。 其遗址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古长干里,今晨光机械厂内。 ◆大明之光 明初的大报恩寺与琉璃塔,为明成祖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建。一说明成祖为纪念生母贡妃所建。建成后的大报恩寺为江南三大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讲寺,为包容各派的佛教义学讲堂,并一度成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被明成祖赐名为“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塔,高约78米,为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和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以五色琉璃精工砌筑;塔顶悬挂140多盏篝灯,夜晚点燃时,几十里外可见,当时有人称赞琉璃塔“白天似金轮耸云,夜间似华灯耀月”,并被张岱形容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1856年,大报恩寺与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之中。 6.南京大报恩寺的历史大报恩寺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 传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惨死的生母碽妃(朝鲜人)而兴建的;另一说是为了纪念其侄子朱允炆,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 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118处,经房38间。 历时19年,耗银250万两,征调工役10多万人。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 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 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 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州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Porcelain Tower of Nanjing),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征。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内乱,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发炮,大报恩寺被北王韦昌辉下令炸毁,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相传建造该塔时曾一式烧制三份琉璃构件,一份用来建塔,两份埋入地下用于替换。 1958年在眼香庙、芙蓉山、窟岗村一带出土的大批琉璃构件上多带有墨书的字号标记。构件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 2004年后南京市政府开始筹划复建事宜,2007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启动建设。 7.大报恩寺塔的介绍金陵大报恩寺塔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朝永乐十年 (1412年) ,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方才兴建这座塔。 大报恩寺塔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由于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当时郑和正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因而对工程难以全力监管。为此,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建造大报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银248万余两,动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达10万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地从海外带回了“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8.南京大报恩寺历史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