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和芦苇有关系的诗句

1.有关芦苇的诗句最好是格律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

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

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

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2.有关芦苇的诗句

岸边的芦苇

我坐在夜的秋千上 风

轻轻吻过幽幽的竹林

半轮弯月悬在天空

月色如水

半卷青光

睡在黛色的帘幕上

醉醒时分,

我又往何处去

以喜剧开场,

以悲剧谢幕

虚无飘渺

如微风携走的轻纱

如流水卷走的花瓣

如岁月带走的泪珠

爱智

这是怎样的爱

无限的思绪

凝结成永恒的缭绕

举杯问青天

几时才能邀得明月?

痛苦的

是哲人

快乐的

是猪

无数的中间者

为那淡淡的问语“我是谁”

跌跌撞撞的融入了苦难的

寻觅之路

空气聚成了铁

头破血流

却依旧无悔

3.赞美芦苇的诗词有哪些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先秦:佚名《蒹葭》

白话文释义: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2,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出自唐代:杜甫《蒹葭》

白话文释义: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3、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出自唐:白居易《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译文:风刮着,雪像小米一样落下,芦苇间淅淅索索

4、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唐:许浑《江楼夜别》

译文:蕙兰秋天露水多,芦苇荡夜里风大。

5、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宋: 曹豳《西河 和王潜斋韵》

译文:关河万里寂静无人,明月直射芦苇荡。

4.有关芦苇的古诗有什么

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贯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郑谷 【江际】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5.《蒹葭》中写对伊人的追求为何写芦苇两者有何关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6.有关芦荟的古诗词古文

1.《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

2.《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3.《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痿。解巴豆毒。

4.《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NI齿。

5.《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6.《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7.《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8.《本草经疏》:芦荟,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其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凉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湿热痔病疮痿,亦皆湿热下客肠脏,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

9.《本草汇言》:卢会,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10.《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 11.《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摘录】《中华本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