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初见的诗词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唐·韦庄)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五代后蜀·顾?) 城上高楼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宋·张先)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宋·柳永)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晏殊)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晏殊)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珍)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汉·张衡)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无名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汉·无名氏)形容初见的诗词。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三国魏·徐斡)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晋·《子夜歌》) 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唐·卢照邻)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唐·张九龄)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唐·李峤)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宋·苏轼)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宋·李之仪) 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宋·秦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宋·秦观)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宋·毛滂)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宋·辛弃疾) 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元·郑德辉《倩女离魂》)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清·纳兰性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唐·王勃)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唐·张九龄)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唐·王勃《山中》)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旧路青山在,余生白首归。(唐·刘长卿)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 2.形容“初见”的诗句有哪些一. 《春江花月夜》 年代: 唐 作者: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三.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四.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五.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六. 《好事近·烟外倚危楼》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七. 《鹧鸪天·不怕微霜点玉肌》 年代: 宋 作者: 叶梦得 不怕微霜点玉肌。恨无流水照冰姿。与君著意从头看,初见今年第一枝。 人醉后,雪消时。江南春色寄来迟。使君本是花前客,莫怪殷勤为赋诗。 八. 《减字木兰花·灯前初见》 年代: 宋 作者: 袁去华 灯前初见。冰玉玲珑惊眼眩。艳溢香繁。绝胜溪边月下看。铅华尽洗。只有檀唇红不退。倾坐精神。全似当时一个人。 九.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十. 《初见白发》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 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青山方远别,黄绶初从仕。 未料容鬓间,蹉跎忽如此。 3.关于"初见"的古诗有哪些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清代】纳兰性德 翻译: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2、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临江仙》【宋代】晏几道 翻译: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翻译: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4、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木兰花》【宋代】晏殊 翻译: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 5、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荷叶杯》【唐代】韦庄 翻译:记得那年那个夜晚,我与谢娘在临水的池塘边的花丛下初次相遇。 4.描写初见时美好的诗词歌赋\\“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的《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意思是zd说\\“与意中人相处,如果能像刚刚相识的时候美好而又淡然,没有后来的怨恨、埋怨,回那么一切还是停留在初见时的美好为好”。答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干。(通本做\\“雨罢”。娱园本做\\“语罢”。)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5.关于相见的诗句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两地相思的著名作品了。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是妻子思念出门的丈夫的。 闺怨诗人温庭筠的一系列作品: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避孕斜。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玉蝴蝶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寒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肠断谁得知? 菩萨蛮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的下阕表现得尤其明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名句啊。下句,欲寄彩笺传相思,却道与相思之人相隔着山高水长。 还有以清代纳兰容若为代表的悼亡词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是何等的想念,而两人却是天人永隔。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相爱却不得不离别。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和唐婉的故事想必都知道吧 6.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全诗词全诗词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