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柳》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忆杨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江边柳》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2.有柳的送别诗句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2.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3.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5.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6.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8.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 3.带柳字的送别诗词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6、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9、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10、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11、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2、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 13、春风争拟惜长条。 14、城外看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5、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16、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李白《劳劳亭》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18、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折杨柳》 19、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20、--刘禹锡《杨柳枝词》 21、暂凭樽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22、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23、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24、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5、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8、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2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0、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31、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3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3、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表示送别带柳字的诗句 34、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35、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36、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8、令狐楚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三首】 阊阖春风起,蓬莱雪水消。相将折杨柳,争取最长条。 39、宋璟 【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40、李白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1、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2、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43、白居易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东风满把春。莫欺杨柳弱,劝酒胜于人。 44、雍裕之 【折柳赠行人】 那言柳乱垂,尽日任风吹。欲识千条恨,和烟折一枝。 4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6、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 47、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 4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49、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 50、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欧阳炯。 4.关于柳的送别诗或词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 5.关于柳树送别的诗句古诗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6.唐诗中送别的诗句送别_______杜牧 多情却总似无情,唯觉樽前醉不成,腊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7.送别杨柳的诗句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周紫芝.踏莎行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 轼.水龙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车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