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入行论善说海第一品宋词

1.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佛像面。

2.学完入菩萨行论第一品有什么体会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一、能消重罪。《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二、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三、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五、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3.学完入菩萨行论第一品有什么体会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一、能消重罪。《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二、能获妙乐。《入行论》又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三、圆满所求。若欲灭除种种痛苦灾难,以及除却众生的不安,当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种种快乐者,亦莫舍弃菩提心。

四、转劣为胜。众生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即称为菩萨,原来垢染污秽之身将逐渐得到清净,而转成无价宝之佛陀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等无量功德,因此我们应坚守菩提心宝。

五、得果无尽。若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获果报无有穷尽。《入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