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中用典的诗句

1.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2.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

3.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结合典故,找寻与诗人所想,所看。。的共同点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

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

答题步骤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

如果满意,希望尽快采纳。。..谢谢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的诗句是哪句这首诗中所有用典的都列出来】

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亲射虎”两句: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天狼:天狼星.《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比喻为对北宋边境屡有侵犯的西夏等国.。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