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咏物言志的古诗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4.《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2.有关咏物言志的古诗这是梅花的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回答者:463518673 - 初学弟子 一级 9-22 13:2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其他回答 共 1 条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 3.咏物言志诗大全咏物言志的故事: 1、《梅花》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宋代)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3、《在狱咏蝉》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4、《青松》陈毅(现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石》郑板桥(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石灰吟》于谦(明代)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墨梅》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8、《早梅》柳宗元(唐代)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9、《杨柳枝词》刘禹锡(唐代)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0、《新栽梅》白居易(唐代)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4.咏物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 《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 《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 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 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4。 《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 《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 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6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7「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8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9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0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1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2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4《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5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咏物言志的诗句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 扬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小草) 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 6.最为有名的古代咏物言志诗20首咏物言志的故事: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宋代)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3、《在狱咏蝉》骆宾王(唐代)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4、《青松》陈毅(现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5、《竹石》郑板桥(清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石灰吟》于谦(明代)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墨梅》王冕(元代)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8、《早梅》柳宗元(唐代)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9、《杨柳枝词》刘禹锡(唐代)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10、《新栽梅》白居易(唐代)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7.咏物言志的古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感遇》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3.《杨柳枝》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原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后两句是:“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全诗是说,园中柳树,枝叶繁茂,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在和煦的春风中,柳枝绽出细叶,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然而,这婀娜多姿的垂柳,却生长在荒凉冷落背阳阴寒之地,无人光顾,落得终日寂寞。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身世的感慨。 全诗明白晓畅,咏物和寓意融合一起,不着痕迹,描写生动,当时就“遍流京都”,足见艺术力量感人之深。 4.《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5.《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当作于苏轼贬黄州时期。 其间,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望采纳~。 8.咏物言志类诗词咏菊 黄巢 待得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 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 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 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paulosula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