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入行论第五品宋词释义

1.《入行论》第五品颂词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正知正念》。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如处乱众中,人皆惧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若持此行为,纵住恶人群, 抑*人窝,勤律士不毁。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

2.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佛像面。

3.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

4.谁知道五首最短的宋词及解释

一.采桑子 作者:【吕本中】 年代:【宋】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注释】 ①满:指月圆。 ②亏:指月缺。

【评解】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 相随。

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 暂离长之恨。

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

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集评】 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二.少年游作者:【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几句词是在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

有一天,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皇帝与师师共同品尝其带来的产自江南的新橙,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首词。

【注释】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áng):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 【评解】 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

下 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 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

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 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赏析】 此词是写当时上层社会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词准确地捕捉住破橙、调笙、絮语几个最富典型性的细节,在寻常琐事中寄寓深情,创造出意态缠绵的词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写情人双双共进时新果品,单刀直入,引入情境。

“刀”为削果用具,“盐”为进食调料,本是极寻常的生活日用品。而并州产的刀剪特别锋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吴地产的盐质量特别好(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并刀”、“吴盐”借作诗语,点出其物之精,便不寻常。

而“如水”、“胜雪”的比喻,使人如见刀的闪亮、盐的晶莹。二句造形俱美,而对偶天成,表现出铸辞的精警。

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含十分丰富。

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

“破”字清脆,运用尤佳,与清绝之环境极和谐。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先交待闺房环境,用了“锦幄”、“兽烟”(兽形香炉中透出的烟)等华艳字面,夹在上下比较淡永清新的词句中,显得分外温馨动人。

“初温”则室不过暖,“不断”则香时可闻,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写出环境之宜人。接着写对坐听她吹笙。

写吹“笙”却并无对乐曲的描述,甚至连吹也没有写到,只写到“调笙”而已。此情此境,却令人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

“相对”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传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为愉悦男方而奏,不说自明,故此中乐,亦乐在音乐之外。

上片写到“锦幄初温”是入夜情事,下片却写到“三更半夜,过片处有一跳跃,中间省略了许多情事。“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

谁问虽未明点,但从问者声口不难会意是那位女子。为何问从“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

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却偏偏不道“休去”,表情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几句不仅妙在毕肖声口,使读者如见其人;还同时刻画出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照。则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都在不言之中。

词结在“问”上,亦即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恰如毛稚黄所说:“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

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词不表现相会时的喜悦,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来体现爱恋的温暖,其中“马滑霜浓”四字,曾为后世称道,被认为体现了“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的特点。全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三. 清平乐作者:【黄庭坚】 年代:【宋】 体裁:【词】答案补充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①问取:问。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

5.入行论思考题答案,作为佛弟子,必须依靠什么获得发利第五品

无所得法。

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

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

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非灭圣谛。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

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

云何如来说言菩萨而有所得。佛言。

善男子。善哉善哉。

我将欲说而汝复问。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

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

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四倒故故得无碍。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

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

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涅槃中。

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萨永断二十五有得大涅槃。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

无所得者名为大乘。菩萨摩诃萨不住诸法故得大乘。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声闻辟支佛道。

菩萨永断二乘道故得于佛道。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方等经。

菩萨读诵如是经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经。菩萨不修纯说方等大乘经典。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

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

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

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

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菩萨摩诃萨断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复次善男子。

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菩萨摩诃萨观第一义空悉无所见。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五见。

菩萨永断是五见故得第一义空。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复次善男子。无所得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悉无所见。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有所得者名为声闻缘觉菩提。菩萨永断二乘菩提。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善男子。

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

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6.不知道这什么意思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

如果自私自利,为贪图名闻利养、恭敬爱戴而让别人伺候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如树般安住,心不动,不能这样想,更不能这样做。

或者想求名闻利养恭敬,或者想要差使仆役,或者想让他人侍奉,这时应如树一样安住。

众人交口称赞的名誉,财产受用丰裕,众人对自己奉若神明的恭敬崇拜——一般世人自是趋之若鹜。然而在一个修行者看来,这些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缰绳。我们如果要解脱轮回,必须从内心深处断除这些贪执,在自心刚刚萌发这种贪欲时,即应严厉诃责,不能让这些烦恼动摇自己。

差使仆役、欲人侍奉,这也是非理的行为与心思。一般凡夫大抵有这类偷懒放逸的毛病,自己的事让他人去作,劳累痛苦推给他人,安逸幸福留给自己,而我们修行人,必须要克服这种毛病。我们在本师释迦牟尼佛传记中,可以清楚地见到佛陀当年是自己托钵乞食、亲自参加缝袈裟、照顾病人等劳动,佛陀并未差使奴仆,也没有让人给他做许多侍奉。汉地禅宗祖师们更是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朴实作风,要求出家人平等地自食其力。华智仁波切也说过:“自己不需要奴仆,个人的事个人可以去做。”生起“差役仆、欲人侍奉”的念头时,如果不是真正为了利益和摄受弟子,肯定就是贪图安逸,当然,生病或一些特殊情况除外。我们如果想做一名纯粹的修行人,应坚决舍弃这些恶念,放下一切,不为这些烦恼所动。

7.既有名又短还带解释的宋词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 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 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 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 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 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 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 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 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 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 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 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 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 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 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 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 之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