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有两种风格,一是以柳永为代表的什么词,二是以苏轼为代表的什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诗人,精通音律,诗词俱佳,他曾“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见《历代诗余》引),足以证明苏轼的成功. 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只要是能恰当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等等,都明白如话,自然清新,生动准确. 可以说,正是因了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三、表现手法:“回环吞吐”与“冲口而出” 谈到这一点,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会稽入京------(东坡)又问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树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据《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轼与秦观,亦可推及豪放婉约两派在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 2.苏轼和柳永谁是宋词第一人这个问题争议古来已久,并不是我们。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排出谁第一。文无第一! 婉约中,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李清照也是大家。晏殊,晏几道,父子才高。 然,婉约之中,当推李清照与秦观。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以及声名不显赫但却是词水平非常高的贺铸。 被王国维称为集大成者的清真,周邦彦。 你要按词作数量?这想来不行,还是要按某教授所谓的精品数?那按他的说法是苏轼。这想来也不甚公平。还是按照王国维推崇的集大成者,周邦彦。这显然也是一家之辞。 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应该分个高低。那都是一家之辞。 3.论述题:举例说明柳永和苏轼对宋词题材、意境的开拓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名声并不好,被称之为“腻柳”,就素“唧唧歪歪柳三变”的意思,这个雅号算的上狼藉,但柳永对词的发展产生过很重大的作用。柳永最明显的贡献是发扬了慢词长调这种词的形式。柳永填了大量的慢词长调,在市井歌坊间传唱一时,但却不被社会上流所看重,或者是被暗黜黜地赏玩,明里又作鄙薄不屑状。盖因柳永词“狎邪流俗”,虽自成一体,却不上品。王灼评柳词,说:“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这个批评是相当刻薄的,说你柳七充其量一个小资产阶级也敢来混迹上流社会?光鲜虽然光鲜,但底子里依旧不过一个市侩暴发户。永词相较于前人的词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角度的改变,这也是柳永对词发展的开拓和改进。叶先生评柳词的这种变迁为从“春妇善怀”变而为“秋士易感”。因为柳以前的词人状写男女情意的词曲时,多从思妇的口吻写,情境不出闺阁园亭之中。而柳词则多从游子的角度入手。因为写的多是羁旅行役的游子,所以柳词所呈现的意境,便结合了高远的景物和个人追求功业的志意,因此柳词的兴象是比较高远壮阔的,这也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的特色,非香园小径,非亭台西楼,而是关河冷落,残阳西照,是断鸿声远长天暮。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4.对比苏轼、柳永和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举例鉴赏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按照传统的提法,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入选的八首宋词堪称我国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珠贝,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而且有博大的思想内涵.教学本单元时,可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尤其是辛弃疾的词《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永愚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在诵读指导和内容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加深学生对词人的深入了解.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比较鉴赏法,一般来说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鉴赏方法,既可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比较鉴赏法,既可富于新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对比鲜明,促进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要科学地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