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安史之乱与盛唐诗人

1.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歌,为什么又可以划入盛唐诗歌范畴

这是由特定的历史特点划分的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人在战乱中与所有的移民一起逃离京都,还有一些诗人由于没能成功逃离而陷贼敌营,不得不留滞京城;有些诗人还被迫担任伪职,如王维在判营中任给事中,储光羲受伪署、李华任凤阁舍人、杜甫也曾陷贼长安。

这些诗人在叛军的拘禁下,被动地形成了一个创作中心。 在陷贼的日子里,诗人目睹了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的国都,他们很难相信瞬息之间唐王朝所发生的改变,也很难接受阶下囚的身份,承受着极大的丧国之痛。

另外,被迫在叛军中供职又使他们承受着心灵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在国衰与失节的双重痛苦下,盛唐诗人群体在两京陷落时期的创作大多呈现出悲苦的情调,呈现出陷贼诗歌特有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首先,这种悲苦的倾向表现在对帝都衰败景象的痛苦描述及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诗人们一改往昔对个人命运穷通的关注和对帝国赞颂的创作倾向,开始书写帝国遭受战争之后的衰败、萧索的景象,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了对盛世的追忆及对收复失地的真诚渴望。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P73)写了国都沦陷时野草丛生、残破荒凉的景象,都城、山河、草木、花鸟这些原本美好的景物眼下却使他悲不自禁、潸然泪下;在《哀江头》中,杜甫将视线从都城转向皇宫。

往日繁华的皇宫异常冷清,柳树虽如从前一样绽放出新绿,却已无人欣赏。这首诗从眼前写到回忆,又由回忆回到现实,面对易主的江山诗人无限悲哀,止不住去回想当年繁华的情形,表现出对盛世的留恋和对君王荒政误国的谴责。

最后,又由回忆转到眼前,书写“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悲哀景象,把亡国的悲痛表达到了极致。李白也在《扶风豪士歌》中记录了洛阳失陷的情景:“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5](P1287)储光羲作于天宝十五载的《登秦岭作,时陷贼归国》一诗,也通过登秦岭所见书写了草木皆兵的紧张局势,“回首望泾渭,隐隐如长虹。

九逵合苍芜,五陵遥瞳蒙。鹿游大明殿,雾湿华清宫”,[7](P1388)描绘了帝京泾渭不分的混乱场面,在对这种狰狞气氛的描述中,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哀。

诗人虽然身陷叛营,但精神和灵魂却紧随唐王朝,他们将对叛军的憎恨、对国家的哀愤、对君王的忠诚等复杂的情感熔铸在一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其次,悲苦之调表现在对身居伪职而受到良心责问以及对唐王朝热切的追随和向往。

王维的陷贼经历和对其心态的影响具有代表性。《旧唐书•王维传》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8](P5052)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王维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伪职,他与身陷叛营的士大夫们一样过着“君子若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的悲苦生活。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忠诚,他“伪疾将遁,以猜见囚”,最终没能实现逃离长安的计划。

因而,他见到裴迪后,作《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这首诗慨叹了长安陷落后的荒凉之景,而当音乐响起的时候,物是人非,更加思念昔日王朝和繁华盛世,“百官何日再朝天”是“安史之乱”后盛唐诗人、尤其是这些陷贼诗人最普遍的心态。除此之外,王维在陷贼期间还有《禁口号又示裴迪》一诗,表达了他“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9](P524)的归隐之志,但实际上,这只是王维寻求解脱的另一种方式。“王维在安史之乱之后之所以没有写诗涉及他这段经历,而是流连于山水美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回避这段人生经历,以减少追悔的痛苦。”

[10](P257) 储光羲所作的《同张侍御宴北楼》《汉阳即事》《奉别长史庾公》《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上长史王公责躬》《晚霁中园喜赦作》等诗,也描述了自己在“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署、逃归、被囚、遭贬、遇赦的经历,倾诉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忠诚、对失节的悔恨、被囚的委屈,以及遇赦后悲喜交加的思想感情。这些陷贼诗人的诗歌用真实曲折的叙事组成了一幕幕连续的悲喜剧,深刻地表达了在那场急风骤雨的社会大动乱中,身陷敌营的盛唐诗人及知识分子的痛苦遭遇及其复杂的精神世界。

三 公元758年,两京相继收复,这再次激扬起盛唐时代曾经赋予诗人的信心和自豪。“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杜甫《北征》),表现出盛唐诗人收复两京之后的心情,流露出对唐王朝过去及未来的强烈自信。

他们意气风发地聚集于京都,歌颂帝京,用乐观的情绪书写着对唐王朝中兴的信心及为国效忠的决心。贾至、杜甫、岑参、王维等人早朝大明宫唱和所作的一组诗歌即表现了收。

2.反映安史之乱的唐诗有哪些

杜甫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王昌龄

王维

李华

储光羲

李白十一首《永王东巡歌》,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磨练,诗人们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也重新开始创作符合新的社会环境的诗歌。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乱世文学,即“安史之乱”中的文学,呈现出新变的特征。诗风由盛唐的自信、乐观、豪放走向了反思、沉郁、低靡

3.安史之乱出现在唐朝的哪个时期

安史之乱是在盛唐时期发生的。这个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人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4.唐朝后期为安史之乱编写舆论的著名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5.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安史之乱前盛唐之事的诗句是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李龟年是盛唐时期声名赫赫的音乐家,但其生卒、籍贯、出身等均已不详。我们只知道他生活在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年间,擅长歌唱,还会作曲,对地方音乐也相当熟悉。有一次,他在岐王府听见有人弹琴,就说:“这是秦地的音乐。”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是楚地的音乐。”岐王听了很惊讶,到帘幕后面一问,果然如此。凭借其过人的音乐技艺,李龟年受到喜爱音乐的唐玄宗的赏识,“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膺侈之制逾于公侯”。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湘,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

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句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评解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Article.asp?ID=6962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