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诗词的作文600字要散文】1我喜欢的诗词风景 周佳琦滚滚波涛,流去的是虚华的浑浊,幽幽薄雾笼罩的是刺目的丑与恶,惟有匆匆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沉淀的才是人生的精华.回想起几百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一位位诗人创作的篇篇不朽的佳作,一句句诗激励着几代人的梦想,而最神圣的诗词中,有着我最喜欢的那道绝美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描述了塞外大漠一种怎样的壮丽?落日圆混,红色浸染了天边,天空中明净似潭秋水,无边无限的大漠孤寂壮美,落日的余光刺得人眼迷茫,心里却是永恒.走着,看着,踏在大漠雄浑的脊背上,聆听她脉博的声音.偶尔,不知是从哪里冒出了一缕炊烟,平缓的,安然的直冲云宵.夜暮还没降临,那边已出现了启明星.大漠啊!大漠啊!孤烟、长河、落日,总给人一种凄凉、悲伤、孤寂而又不缺乏坦然、雄浑、壮美的感觉.“采菊档篱下,悠然见南山”.山环绕着水,水环绕着山,住所前生意盎然,不知是哪个季节,不知是什么年代,但是知道那份无与伦比的悠闲,自在.万物蓬勃地生长着,长到了篱笆旁,菊好像喜爱这里,竟也生长在篱笆旁,淡淡的心情,淡淡的有着诗情.更远望去,更不乏绝美,一座大山忽然出现在眼前,淡淡的心情缠绕着淡淡的风景,淡淡的风景缠绕着淡淡的思绪与诗情.菊花、东篱、南山,总给人一种甜淡、舒适而又不缺乏诗情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节大概是秋天吧!桥上只有诗人独自徘徊,不知去向何方,似乎秋风也这般冰冷的冻伤记忆,万物都凋零了,包括那藤、那树,夕阳的余辉爱抚着一切,照在溪水里那样苍白无力.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叫痛了心灵,那是谁家的故园啊!安详地冒着炊烟,路还是那条路,如今牵着瘦马,将走向何方,敢问哪里来的淡淡的哀愁、忧伤与迷茫!哦,我喜欢的绝美诗词风景.点评:人生也如一首首诗词,平平仄仄,但总有一处风景另我们回味无穷,百看不厌.诗人用诗词歌赋诠释自己的人生,作者用诗词里的风景阐释自己的心绪.作者用散文的笔法,让诗词中风景,情境再现,给人更充实感.2诗词中的风景 人生何处去 诗人用心去读风景,心境合一,山光水色便散发着人文的气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无形的烟雾变成了有形的屏障,一个“织”字将变幻无常、轻盈的暮气变的凝重,滞泻,烟雾转化为一张无法穿透的网,让人感受窒息的绝望和孤独;远处郁郁葱葱的山峦散发出袭人的寒气,翠绿得让人冷和寒.而感受到隔绝和寒冷的人正是孤楼上的“愁”客.“愁”是泛泛的情感,思离别是愁,思山河破碎是愁,思仕途坎坷,世道炎凉也是愁.只有被“愁”所笼罩的人才能从自然中读到这样的风景. 孤独,孤独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愁”眼看世界,一物一景弥漫着“愁”的气息,构成了诗词中伤感的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漂泊者身心疲惫时最能产生共鸣的风景,是夜半客船里走下的孤独游子内心的画卷:没有光明(月落)、凄惨(乌啼)、透心的寒意(霜满天),万物失去了活力和生气,一切被“愁”---漂泊之愁所吞噬.漂泊是精神上的漂泊,当精神无法寄托,“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李百药;而精神一旦得以解脱,“晚来风景丽,晴初物色华.薄云向空尽,轻虹逐望斜.” ---李百药.当精神虚缈,身体困顿,人生之旅处在茫然之中,心灵就会发出滴血的“愁”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精神累了,象藤、树、鸦;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鸦是昏鸦,失去了活力;道是荒凉的古道,不知通向何方,马是体弱无力的嬴马,再也无力负重,一切在这里忽然失去了方向和希望,人生何去何从.这是幅刻在心灵里凄凉、悲苍的图画,枯,老,昏,古,瘦字字震撼,让人悲泪欲出;而在心灵的最深处是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影子,那里是精神和身体的港湾.当愁思迸发,二幅画卷同时展现在眼前,悲凉是主旋律.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同样是二幅画卷,同样是悲凉中的温馨,但这里漂泊人在经历了绝望后,终于有了归宿.虽然天色将晚,山路依然漫长;寒风刺骨,雪中小屋冰冷无生气,但总算有了一处避风雪的地方.“风雪夜归人”多么幸运,温馨.柳永对漂泊的风景注释得更清楚,心有漂泊感,睹物而思情:“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那么漂泊之后的归宿是什么样的,杜甫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人的归属充满生机、活力,无论是经历千年寒雪,还是万里行船的磨难,都可以在这里安息.绝句里的屋子就是杜甫渴望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中华古诗词诵读的感受 作文 600字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一定篇目的古代诗词。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学校一直就非常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悠久灿烂文化。本学期,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积累背诵情况进行了综合素质竞赛,本次竞赛学校要求我们六年级采取全员参与、活动展示的方法,这实施过程中我作为校本老师有几点感受: 1、从积累的数量上就要求我们校本老师需要抓在平时,练在日常,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2、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中华古诗词经典》等重要著作。在每个年段分别体现出来,可想而知,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我想学生的收获将是极大的。小学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孩子们能将经典诗文烂记于心,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践行,定会终生受用的。在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试着作诗和改诗呢!班中有一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我喜欢中华经典诵读,它让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的确,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3、在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古诗文诵读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诵读大量可以振奋精神,温润生命的诗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师生情感诵读,字字句句,抑扬顿挫,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那一首首工整优美,寓意深刻的诗词,宛如一只短笛,吹奏出诱人的曲调,使人遐想,让人感叹,给人振奋,催人奋进。 4、古诗文的诵读要常抓不懈。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流于表面化、表演化。我班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说话、语文大课活动等多种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向家庭延伸,唤起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经久不衰。 5、我个人觉得古诗文诵读要和读书结合起来,班级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要面面俱到,但要有班级的特色。 6、古诗文背诵要求四、五、六年级在背的基础上要落实到笔上,要求会背的古诗要会默写,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归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描写友情送别的、珍惜时间的古诗等积累背诵。这一点上,因为正逢毕业,学生相对掌握的较好。 中华经典诵读,好似一根无形的教鞭,鞭策着我们教师在工作之余,勿忘“充电”. 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至今萦绕于耳,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不仅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提高了诵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地开展这项活动,让“古诗文”这一华夏精髓真正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3.读古诗词作文七百字我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是知识宝库中的一件瑰宝。翻开浩瀚的古诗词集,陆游、岳飞、辛弃疾的诗掷地有声,锵锵有力,都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多么豪迈宣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的规格,从而降下更多的人才。读了这两句诗,我思绪飞扬,穿越古今,与龚自珍想见,只见他站在院子里一脸的不满。我问他为什么如此不满?龚自珍回答我,他是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不满,他希望社会变革。如果我们悼念爱国的前人,就为他们修一座博物馆吧!这其中别忘了龚自珍的铜像,他满面愁容,眼神中透出深深的期盼,那就是愿祖国强盛。 我国的山河壮丽,多少诗人写过如画的美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水多么湍急、多么奔涌,这是壮美的长江奔腾飞流图啊!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多么繁茂、多么灿烂,好一幅灿漫的春光图啊!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那莺多快乐,那燕多勤劳,正是早春生机图!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景多么翠绿、多么迷人,那是江南水乡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么辽阔、多么雄伟,那是塞外大漠图呀!假如当年,评选吉尼斯世界记录,这壮美的长江奔腾飞流图,这明媚的春光灿烂图,这生机勃勃的早春争暖图,这寂寞缭绕的塞外大漠图,准都是世界之最! 当我读到苏轼被贬后写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里涌起几分感伤,几分敬佩,多想给苏轼送上一壶美酒,让我能与他共饮,以使他写出更多的爱国诗、美景诗和抒情诗,好让更多的千古名篇来流芳百世。 4.【初中第一次读文言文作文600字】自五年级起,我就尝试读古文.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文心雕龙》里的原道篇,《道德经》里面的一些段落,我都能熟背,而一些古诗词、曲读后更是放不下.爱读古文犹如我写书法,读写可以忘形,完全沉醉于快乐之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它是凝聚着中华古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读古文,读古诗让我受益匪浅.像诗仙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的诗豪迈不羁,神采气度飞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读后不禁掩卷长思,唉,家书抵万金.而孔子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这些话让我在学习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健全人格,如何学习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充实和快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好的散文.《岳阳楼记》是古今传诵的文章,多少人从小背诵,长大后仍然朗朗上口,堪称绝唱.《岳阳楼记》写景时,乌云密布,细雨连绵,人们会伤感悲痛;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会变的喜悦兴奋,沉醉在景色之中,真是妙哉!作者又借古仁人之心,告诫人们要有先忧后乐的情怀,不可忘记国家,时刻怀有爱国之心.每逢自己背诵之时,心中是十分的陶醉而沉醉其中.读古文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经常翻字典,数笔画.我真正体会到字典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读古文,背诗词,查字典,才会学习更多的字,才知道有许多字都意会错了,有许多是多音字,还有许多字另有含义.我知道字典里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查字典,让我一生受用无穷.通过学习古文我渐渐懂得一些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学习古文,诵读时要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要有节奏感.腔调、板眼、感情、气势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是在反复阅读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所以我总结出学习古文要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理解古文的正确意思,多读,熟读.读古文,读诗词、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荫小道上,扑面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曾几何时,我独坐书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诗书,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我放飞我的思绪到江南水天连接处,听渔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钟声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几何时,我也曾想,多读书,学真本领,也要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学习古文、古诗词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如同品茶,越品越香.让。 5.【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作文600字急】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在“绿”字前面停下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在这不经意间,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拿这一首《题李凝幽居》来说吧,这个敲字用的十分传神,正因有了这一个敲字,才更加反映出了当时的夜晚是多么安静,多么清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形象的表现出了秋的夕阳是多么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画面感,让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就更是不用说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思图,让读者也不禁感到了一股股寒意. 徜徉在古诗的国度里,我不仅体会了炼字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来描绘一种意境,这也为我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歌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轮圆月,那皎洁的月光环绕着我,仿佛为我笼上了一层薄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眼前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婀娜多姿的荷花在红日的映照下更加娇艳,令人无限神往. “明日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稻香,蝉鸣,蛙叫,夏夜……好美,好美. 一首首古诗,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语文亲密接触,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投入到语文的怀抱,汲取着营养.使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让我感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更让我领略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语文,它无处不在,或许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吧!一首令人百读不厌,其乐无穷的诗.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同时也在细细品味语文这首诗.。 6.古诗文的600字作文中华古诗 之 我心中的李白 印象中,李白是一个有些孩子气的人,很感性,很率真,也很随意。快乐了就大声呼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很是洒脱无羁,甚至有些自视清高,“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好一个寻常人,遇到不如意甩手就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00年前的李白就是这么一个豪放、刚烈、自由、充满了真性情的人,读他的诗,酣畅淋漓,超然于世,真有一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 才华横溢的李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条件和开放的盛唐,使他萌发了想游历名山大川、走边天下的心愿,于是他不为声名所累,浪迹天涯,吟诗作赋,行的惊天动地,写的名震山川,千古流芳。 李白衣袂飘飘,执酒临风。 他呼吸着青山绿水的芬芳,亲吻着广阔无垠的大地,感受着超然物外的恬静,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自由的天地能容下这位不受束缚、身有傲骨的旷世奇人。酒是李白的最爱。他始终沉浸在酒中、梦中,当酒麻痹了他的精神、情至渐浓时,他的梦也就开始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已经全部融入了李白的生命里,也融进了他的诗词歌赋里。在他写的一千五百多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多首,可谓是酒气熏天,醇香四溢,酒和文字成为“诗仙”寻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们就读到了“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冲天豪情,“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寂寞无奈,就有了“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潇洒豁达和“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弛”的痛快淋漓,还有“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中”的黯淡伤别,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悲境……。酒成就了诗仙,酒成就了李白伟大诗人之名! 他游山侃水,居无定所。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路上,有时走的很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时走的很畅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时朋友急着赶来送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有时他很动容的、伤感的送朋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他和游子相互勉励:“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他把本该属于对世间的爱分给村庄和山峦,湖泊和峡谷,分给童子(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乞丐甚至山中的鹿、嘶鸣的的马、飞翔的鸟儿与蝴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雁行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且放白鹿青崖涧,须行即骑访名山”。他在浪迹天涯的游历中,并不急于找寻目的地,而是仅仅为享受大自然的抚慰、精神的充分自由,从而感悟人生永远在途中。 他寄情山水,出口成章。 李白纵情山水,游山访仙,一出口就有气吞山河之气概,“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月掩赤诚”。记得余光中先生有诗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忆李白》)。李白一生只写过两阕词其成就之高却无人能及,“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数字,说尽凄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静的迷人,任凭风起云涌,诗人眼里只有山,两眼相对,不离不弃。 李白才华横溢,堪称天下奇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洒脱不羁,愿作世间浪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嗜酒成性,常为酒中醉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他天真浪漫,别号“盛唐诗仙”,“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他清高叛逆,傲视世俗庸人,“黄金白壁买歌舞,一醉累月轻王侯”。 我记得有人问余秋雨先生,他的偶像是谁?余先生回答说,李白是其中之一,理由是:李白开拓了中华文化自由放达的生命力。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李白的诗风,那就只有一个词:豪放!我心中的李白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壮,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奇峻,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痴狂。令我们感叹和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有这样一些自视清高、豪放自由的奇人怪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经典绝伦的传世佳作,让我们的国家成为文明古国,民族成为优秀民族。 没有李白,就无法发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绪,没有李白,就无法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伟,没有李白,就无法拥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李白用他的一生来诠释浪漫,用他所有的诗文来蔑视权贵,用他所有的激情来填补中华文化长卷上的一抹光彩! 7.作文一一古诗诵读节600字今天上语文课时,我们举行了一次古诗朗诵会,作文 一节古诗朗诵会。老师先在屏幕上打出古诗朗诵会这几个艺术字,然后,又选出几位小评委,再宣布比赛规则:以歌咏春天为主题,要求不但会朗诵,还要朗诵的有感情。 首先上台的是李若嘉,他大方、得体、有声有色的朗诵了两首古诗,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是张雨韩,她看上去一点也不紧张,她的声音如百灵鸟在歌唱,她的姿态像跳舞,真是精彩绝伦,声情并茂,她朗诵完了,同学们还陶醉在优美的古诗里,过了几秒钟后,台下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小学三年级作文《作文 一节古诗朗诵会》。后来是李宗林,他伴着音乐,有慢有快,有高有低,抑扬顿挫,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老师的表扬。然后是霄健组合,他们一人一句,绘声绘色,让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到我了,我走上讲台,心里咚咚地跳个不停,手心里都是汗,我自己给自己加油,才有所放松,然后我鼓足勇气,流利地朗诵了《春夜喜雨》和《绝句》两首诗,也得到了大家认可的掌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有好多同学都上了台,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棒。评委们手忙脚乱,不知道谁才是第一…… 这次古诗朗诵会真令我难忘! 8.“古诗中的”600字题目为古诗中的四季古诗中的离愁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而面对离别,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喜欢读古诗,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让我不想醒来. 古诗中的四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亲! 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