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会宁县古诗词

1.甘肃省会宁县古代都有哪些大将镇守

《金史列传五十九忠义》:郭虾蟆,会州人。

世为保甲射生手,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

夏人攻会州,禄大遥见其主兵者人马皆衣金,出入阵中,约二百余步,一发中其吭,殪之。又射一人,矢贯两手于树,敌大骇。

甲午春,金国已亡,西州无不归顺者,独虾蟆坚守孤城。虾蟆独上大草积,以门扉自蔽,发二三百矢无不中者,矢尽,投弓剑于火自焚。

城中无一人肯降者。虾蟆死时年四十五。

土人为立祠。/shibu/24shi/jingshi/js_121.htm。

2.描写黄土高原景象的诗句,会宁

《忆泰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出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的这首词《沁园春·雪》写于陕西省清涧县

3.会宁县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

战国至秦属北地郡。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

《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

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

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

《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

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

隋属平凉郡会宁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宋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

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

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

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清初隶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

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

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

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城关镇。

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

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2015年,撤销中川乡、汉家岔乡、刘家寨子乡、白草塬乡、大沟乡、四房吴乡、老君坡乡、平头川乡,设立中川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大沟镇、四房吴镇、老君坡镇、平头川镇(甘民复[2015]2号)。调整后,全县辖14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4.会宁县的地理环境

会宁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拨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其地貌大体可分:

(一)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县内广泛分布。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 ,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

(二)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县境北部祖厉河、关川河两侧,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顶残塬,塬面坡度平缓,一般在5—10度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沟坝地。

(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土门岘河两侧,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 会宁县主要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清水河等三条。

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侧。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入黄河。因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故又称苦水河。河水含沙量较高。

葫芦河是渭河一条较大的支流,古称瓦亭水、陇水。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秦安, 在天水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

5.甘肃会宁县大山顶起源于哪个朝代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禹贡》中属雍州。殷、周为西羌所居。

战国至秦属北地郡。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

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厉县(祖厉音嗟赖,以祖厉河而定名),属安定郡,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汉武帝西巡到此。

《汉书.武帝记》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初,废乡礼,复为祖厉县。

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迁县治于今会宁县会师镇南十里铺村窝铺村民小组厉河之滨,属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

魏晋以来,会宁之地陷于荒芜。西晋初废祖厉县。

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周太祖为西魏相时,置会州会宁县,治所在今靖远县东北。

《元和志》载:“后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謦资犒军,太祖大悦,因置州以会宁为名”。“周太祖会宁县置会宁县,属会州。”

会宁县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属高平郡乌兰县。

隋属平凉郡会宁县。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后改凉川县。

唐属会州会宁郡,所辖会宁、乌兰二县。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

宋属会州敷川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

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宣和中(1120年)尝置刺羌城于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时称“甘泉堡”。

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

金属会州保川县。又置西宁县,属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乡张城堡村,有西宁故城遗址。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仍属会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

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元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并县入州,属巩昌路,隶陕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宁地震严重,“诏改会州为会宁州”。

会宁县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会宁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路。会宁县名从此沿用,历经明、清两代,至今600多年历史。

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清初隶巩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截府留县,改属兰山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宁会师期间,曾建县苏维埃政权;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设会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22日,会宁分区易名定西分区,会宁为其属县;1985年8月1日,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3]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

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

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

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1980年恢复城关镇。

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

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3] 2015年,撤销中川乡、汉家岔乡、刘家寨子乡、白草塬乡、大沟乡、四房吴乡、老君坡乡、平头川乡,设立中川镇、汉家岔镇、刘家寨子镇、白草塬镇、大沟镇、四房吴镇、老君坡镇、平头川镇(甘民复[2015]2号)。调整后,全县辖14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6.会宁名子的由来短文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金昌: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

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

1981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永昌:县名。永昌之名始于元朝,取“永远昌盛”之意。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明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沿袭至今。 白银: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在这里建厂采矿冶炼金、银。又因所采之矿多为白银,故也称“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

又曰建县之时,以县境由原靖远县北区、原红水县两地组成,用靖字代靖远区,用永泰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先拟为靖泰,后取靖字谐音恰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会宁:会宁位于甘肃省东部。该地原来先后称西宁县、会州。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当时人们都在窑洞里熟睡(当地以窑洞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伤亡很重。当地地方官把严重灾情报告给皇帝,皇帝除照例拨款拨粮予以救济外,还“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会宁名由此得名。

靖远:靖远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靖远地名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之意。

靖远历史悠久,自秦、汉至宋,先后有祖厉、鹑阴、会宁、乌兰、敷文、保川之称。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

沿用至今。 武威: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上游。

武威在西汉初为匈妈所占据,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后来把这块地方取名武威,并设武威郡,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而得名。西汉时称姑臧,东汉时改称武威。

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1985年改为武威市。

民勤:县名。古称宣威县、武安县。

1928年以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古浪:县名。

因境内有古浪河而得名。明筑古浪城,设古浪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古浪所为古浪县,县名沿用至今。 天祝:县名。

以取县内佛教寺院“天堂寺”和“祝贡寺”的第一个字而得名。因县境内藏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

天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天水地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载: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

《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天摇地动,山崩地裂。

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与天河相通之说,当地民众称为天水井。

后来,汉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

7.会宁名子的由来短文

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 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金昌:金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

金昌一名,因金川河从境内流经,取金字,因金昌系从永昌县析置,取昌字,二字相合而得名。汉置番和县,明为永昌卫,清改永昌县。

1981年由永昌县析置金昌市。金昌盛产镍,其储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同类矿床中,居世界第二位,因有镍都之称。

永昌:县名。永昌之名始于元朝,取“永远昌盛”之意。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赐名永昌府,明置永昌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沿袭至今。 白银: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北部。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在这里建厂采矿冶炼金、银。又因所采之矿多为白银,故也称“白银厂”,白银由此得名。

景泰:景泰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据说以明代宗年号景泰命名。

又曰建县之时,以县境由原靖远县北区、原红水县两地组成,用靖字代靖远区,用永泰的泰字代红水县地,先拟为靖泰,后取靖字谐音恰为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景泰. 会宁:会宁位于甘肃省东部。该地原来先后称西宁县、会州。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会宁附近发生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当时人们都在窑洞里熟睡(当地以窑洞为主要住房),躲避不及,伤亡很重。当地地方官把严重灾情报告给皇帝,皇帝除照例拨款拨粮予以救济外,还“诏改会州为会宁州”,取会州安宁之意。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之会宁县。会宁名由此得名。

靖远:靖远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靖远地名取边远之地已安定之意。

靖远历史悠久,自秦、汉至宋,先后有祖厉、鹑阴、会宁、乌兰、敷文、保川之称。明置靖虏卫,清改靖远县。

沿用至今。 武威: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上游。

武威在西汉初为匈妈所占据,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后来把这块地方取名武威,并设武威郡,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而得名。西汉时称姑臧,东汉时改称武威。

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1985年改为武威市。

民勤:县名。古称宣威县、武安县。

1928年以此地“人勇知义,俗朴风醇,男耕女织”易名民勤,沿用至今。 古浪:县名。

因境内有古浪河而得名。明筑古浪城,设古浪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古浪所为古浪县,县名沿用至今。 天祝:县名。

以取县内佛教寺院“天堂寺”和“祝贡寺”的第一个字而得名。因县境内藏族人口较多,1955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

天水:天水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游和嘉陵江上游,地当陕、甘、川三省之要冲。天水地名的由来,据《水经注》载:邽(今天水)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为天水郡。

《秦州志》记载: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相传,汉武帝时期,在今天水市西南,有一日,突然地显红光,雷电交加,天摇地动,山崩地裂。

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自此有湖水与天河相通之说,当地民众称为天水井。

后来,汉武帝在湖帝建起城池,命名天水。

8.会宁县的著名人物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

会州(今会宁)人。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

金宣宗时,他与兄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兴定初年,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

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

曹铭,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勋,字鼎彝,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栗在庭,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

官至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焦腾汉,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

官至贵州安龙镇总兵。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