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搜集并积累有关春节的诗句

1.收集有关春节的古诗四首积累感悟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甲午元旦

2.搜集积累有关春节的对联、谚语、习俗、传说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3.收集五句写春节的诗句抄写下来

《题卷子会》

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

龙飞景运诏宾兴,将相之阶自此升。

毛颖铦锋须快战,楮生衷甲作先登。

精思可使文加点,抄写能令价倍增。

努力杀青男子事,功名未尽剡溪藤。

《须菩提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心月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

手中册子,云何抄写。

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

《和折子明丈闲居杂兴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赵蕃

抄写犹前日,吟哦遂隔年。

真成坠眢井,未易及深泉。

曷日仙能至,保时弹比圆。

自非深致力,宁识贵吾贤。

4.收集五句写春节的诗句抄写下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王安石《元日》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____陆游《除夜雪》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王安石《元日》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____戴复古《除夜》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____陆游《除夜雪》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____**《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____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____文征明《拜年》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酴酥沈冻酒。____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5.收集一首描写春节的诗歌

<;绝句>>

岁月悠悠莫教真, 出新创意自推陈;

休云冬夜寒风劲, 一唱雄鸡又是春。

《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6.灯谜以及有关春节的古诗收集

灯谜:

1. 一根头发,身穿红装,每逢春节,户户找它。(打一物品)—— 鞭炮

2. 拜年。(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3. 除夕夜守岁。(打一歇后语)—— 送旧迎新

4. 春节放假三天。(打一字)—— 人(春字去掉三和下面的日)

5. 元旦落雨。(打一字)—— 一

6. 元旦休二日。(打一字)—— 兀

7. 再有二日是元旦。(打一字)—— 兀

8. 再有三日是元旦。(打一字)—— 兀

9. 元旦结婚。(猜一省市名)—— 重庆

10. 而立。(打时节俗称)—— 年三十

11. 新春伊始大团圆。(打一字)—— 庆

12. 灿灿火光相连,岁岁除夕团聚。(打一字) —— 出

13. 年终岁尾,不缺鱼米。(打一字) —— 鳞

14. 元旦放假,明天上班。(打一成语) —— 一不做,二不休

15. 欢度春节。(打一词牌名)—— 快活年

16. 不知今岁已除夕。(打成语一) —— 忘年之交

17. 美酒飘香千万家。(打电影名一) —— 春满人间

18. 万象更新一片红。(打一中药名) —— 回春丹

19. 半部春秋(打一字)—— 秦

20. 恭禧发财。(打一离合字) —— 贺

21. 寒随一夜去,春随五更来。(打时节俗称)—— 除夕

22. 除夕守岁数钟声。(打商业用语) —— 年终盘点

23. 春节三日守桥头。(打一字) —— 休

24. 闲话除夕。(打一成语) —— 聊以卒岁

25. 春节三日去云南。(打一字) —— 天

古诗: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4.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来鹄《除夜》

5.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 文征明《拜年》

6.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 《新年作》

7.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 **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8.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 苏轼《守岁》

9.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 钱谦益《丁卯元日》

10.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薛道衡《人日思归》

11.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 苏轼《守岁》

12.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 戴复古《除夜》

13.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 瞿佑《屠苏酒》

14.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陆游《除夜雪》

15.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 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扩展资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来源:古诗文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